美国中西部博物馆游记 - 堪萨斯城 - 上
来之前我对堪萨斯城几乎一无所知。来了才知道有两个堪萨斯城。一个在密苏里州,是该州最大的城市(第二是圣路易斯);另一个在堪萨斯州。密苏里河和堪萨斯河从两个城市之间穿过。
堪萨斯城的正史能让人看睡了,但这城市大佬们野蛮生长的黑历史其实十分惊心动魄,只不过不好写出来罢了。这里还有一些蛮好玩的地方,比如说美国国家一战博物馆、国家玩具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oys and Miniatures)和考夫曼表演艺术中心(Kauffman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不过我可不是为了上面这些才漂洋过海来到这儿的,而之前的芝加哥和圣路易斯也都是铺垫,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才是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
缘起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书中对罗汉床丙6的评价是“最为难得的是各部位都选用了纹理生动醒目的黄花梨,迎面的一块围子,有风起云涌之势,使任何精美的人工雕饰,都不免相对失色。在所见的黄花梨独板围子罗汉床中,当以此为第一。”

从名字就能知道美术馆与Nelson和Atkins两个人有关。美术馆由Wlliam Rockhill Nelson和Mary McAfee Atkins两个人的遗产出资设立,因此两位生前都没能得见这座博物馆开门迎客。按照时间顺序,曾是老师的Mary Atkins夫人继承了她丈夫的遗产,并在1911年去世时向堪萨斯市捐了30万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794万美元)以修建一座美术馆。Wlliam Rockhill Nelson是堪萨斯的出版大亨,1915年去世时捐出1500万美金(相当于2019年的3.97亿美元)设立了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Nelson的遗孀和女儿在去世前也将遗产注入了这个信托。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去世之后,通过他们信托的受托人将财富融为一体,合力于1933年建成了现如今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这段是题外话,美国的这些NPO的法律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话题(财务透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一,各博物馆的年度财务报告都可以在网站查得到)。以咱们之前游记里面去过的博物馆为例,芝加哥美术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和圣路易斯美术馆最初都是依托学校建立的。时至今日,前者严格说来应翻译为“芝加哥艺术学院”,是个Corperation,包含博物馆和学校两个项目;后者由圣路易斯市议会和县议会通过立法设立艺术区(The Art Museum Subdistrict of the Metropolitan Zoological Park and Museum District of the City of St. Louis and St. Louis County)的方式提供财政支持,加上圣路易斯美术馆基金会(St. Louis Art Museum Foundation)的财务支持,由两个机构组成。而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是由the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和Nelson Gallery Foundation组成的。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制度得以让个人的意志通过法律制度而超越生命的局限。曾在纳尔逊美术馆东方部任职的杨晓能先生在澎湃新闻的一篇专访里提及一个有趣的细节。在镀金时代摸爬滚打的纳尔逊先生在信托中明确要求资金的投资不得用于购买股票。在彼时美国人炒股投机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能如此冷静,使得信托在大萧条时期没有受损,不得不称得上是高瞻远瞩。有了钱,在人人恐惧的时候,就有了贪婪的资本。艺术品收藏自古以来就是一项专业度极高的行业。纳尔逊信托聘请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三位信托管理人聘请Langdon Warner作为顾问,Warner向董事会建言从零开始的纳尔逊美术馆“想要赶超大都会、波士顿博物馆很难。”不如集中精力收藏亚洲艺术精品,因为当时西方美术馆很少收藏亚洲艺术,即使有收藏的也很弱。而且当时市面上的亚洲艺术品数量多,价格便宜。定位的精准致使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后来者居上,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机构。

博物馆没开门,而我也还没有吃午饭呢。美术馆步行的距离就可以到Country Club Plaza。1923年落成的Country Club Plaza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乘坐私家车来购物的人们打造的购物区。






从北门进入博物馆,一进门就被博物馆的志愿者老奶奶拉着说了半天。我心里其实是很心急的,想赶紧上楼去看馆藏的中国家具。老奶奶最后举着一张拿破仑特展的门票,说送给你。谢过老人家,不过心想,您家好东西这么多,真没有时间匀给这个展。
三步并作两步上楼,一眼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202展厅,中国家具馆。

家具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疏朗。基本是以一桌案两把椅子的结构的中堂进行布置。可惜的是灯光照度不高。不过都是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大名品。












“椅圈五接。除迎面的一根落地枨外,全部雕竹节纹,模仿竹材。攒靠背,三截。上截用攒斗的方法,造成四瓣形图案,中为圆形龙纹透雕,取意古玉图案。中截镶素瘿木板。下截亮脚,有如竹管攒成。扶手之下,前、后腿都有托角牙子,外形宛似细竹竿。其上端并不紧贴前后腿而离有空隙,左右一长一短,并不对称。倘非安装有误,就是出于工匠的大胆变化。椅盘以下,券口用三根紧贴腿和椅盘的直材造成。
此椅年代当为清前期,四具一堂,选材精美,造工细致。模拟竹材,竹节皆下短上长,四足足端还造出竹根形状。种种手法,看得出制者的意匠经营。惟椅盘下出现大方空当,在感觉上仿佛脱落了一些构件,不够完整。倘若改用仿竹材的罗锅枨,或重复使用后腿和扶手上的脚牙,效果可能更好。”
打完上面一段,更感觉王世襄先生眼力真毒。以黄花梨模仿自然意趣的竹材,而且有匠心无匠气,说明定制人有财力更有才学。四具一堂,更是难得。

“此案也不用夹头榫或插肩榫,牙子完全用纵横的木条攒成,仗栽榫和腿足联结。它不能与前例比拟,因为用料太细,坚实性差。右侧吊头下的转角,显已变形。我们认为夹头榫和插肩榫两种案形结构,经过长期考验,证明它们是合理的。采用分段攒接的牙子,用以代替嵌夹在足端的通长牙条,终究不是理想的造法。如此例用细材攒接方形的拐角,更不足取。”得,老爷子从结构的角度很瞧不上这翘头案。不过我觉得挺好看的。世好妍华,我也算归了类了。倒有个小故事。因为游客太少(太可惜了,这么好的博物馆,藏在深闺人未识),银发的志愿者们比游客都不少。后来认识的一个阿姨见我是亚洲面孔,问我上面的古琴是不是摆错了。我之前还没注意,的确是放反了。她很认真的说要去向管理员反映这个情况,以表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此桌三弯腿,外翻马蹄,下留方足作结束。牙条与托腮一木连做,四角从托腮垂下花叶,意在模仿金属包角。束腰部分加矮老,嵌装有浮雕海棠纹的绦环板,是一件‘假三上’造法的家具。它选料精美,造型古朴,线条雄伟有力,在明代炕桌中堪称佳制。但还可以使它更为完美,如侧面尺寸短,绦环板装三块不如改为两块,这与整体将更为协调。四足上截露明一段浮雕海棠纹,不如任其光素,更为简洁。”
书里写高度尺度待查,博物馆网站有精确到毫米的高度尺寸(高25.72cm),算是补上了书里的一个小小遗憾。其实传统文化中对器物的命名十分准确,一点没有所谓“差不多”、“大概齐”这种不负责任的无耻之言。对比查抄时“硬木炕桌一张”,可真是荒谬战胜真理,愚蠢消灭明智。






“柜高将及190厘米,属于中等大小,面阔比同等高度的圆角柜稍窄,有闩杆。柜门用整板对开,纹理对称。腿足线脚瓜棱瓣中夹细线,爽快利落。牙头兜转,状如半个云头,装饰不多,却增妩媚。柜内有屉板一层和安有两个抽屉的抽屉架,将内部空间分隔成三层。……” “在黄花梨圆角柜中堪称造型美、用料精、保存情况又甚佳的一对。”此言不虚。








“全床安放在‘地平’之上。床身为四面平式,牙条靠近腿足处,下垂小尖,破除了平直,这种造法不多见。马蹄内翻,造型扁矮。床为六柱式,有三面短围子及门围子。床前立柱四根,用栏杆围出床廊。……床身及围子栏杆等均为黄花梨制,地平及床顶为柴木制成。”



比如:
王昌龄:“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欧阳修:“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前面说廊下的燕子,这里可能是廊前的帘子。但后面就上床了,所以谁知道呢。)
苏轼:“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的确是我最用心参观和做功课的一个美术馆,这里有我特别美好的回忆。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才只说了一个展厅。要不,还是分篇慢慢说吧。

© 本文版权归 the Aege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