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向思维
看起来很美的,难道真的那么好吗?坏事儿有好的可能,糟糕点子也能转化为好创意。话说回来,看起来十分坚固的,也容易瞬间崩塌。
庄子最擅长讲反向思维的故事。比如,一位木匠见到一棵百年大树,不仔细看就下了结论:这一定是一棵无用的大树。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烂,劈柴烧火不燃。为什么?这树要是有用,它会活这么久吗?
当个尊贵的乌龟,在庙堂之上摆着,这个情况不见得好,还不如在烂泥塘里自由生存。活蹦乱跳的斗鸡就厉害吗?斗鸡的最高标准是“呆若木鸡”,纹丝不动,比起虚张声势的鸡,呆滞的鸡反而是厉害的……这都是典型的反向思维。
《圣经》上也说过:“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也是相似的理儿。被人抛弃的不见得不好。好坏相对,不绝对。好事儿不见得带来好事儿,坏事的尽头也许是又一春。所谓有用的,把合适的东西,放在了合适的地方。人、事情、点子,都类似。

最好别去整容
太会唱歌的人,不见得有艺术前途。长得“好看”,也不见得占多少便宜。
太会唱歌的,容易失去个性特征。长得好看也是。丑人有辨识度,声音也如此。
说相声的小岳岳耍贱。之前很少有人会觉得他会说相声。当然他说的,跟一般人概念里的相声是不同的。
总有某种标准存在。但也总有打破标准的道理。抢不过你,不再跟你竞争,另辟蹊径,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画画太好看,未免流俗。丑一点儿,可能是个特征。好看的书法也不见得写得过赵孟頫,丑书也有前途。不过,丑要丑得匹配,丑成一套系统。
长相奇异的人,不要轻易去美容院。只要动了眼角或者鼻子,其他部件,就越看越不顺眼,只能一起整了,与之配套。
相貌奇异之人有识别性,看一眼忘不了。留着这张脸,没准儿以后有机会给阿尔莫多瓦当女主角呢。
略过原来的标准,跨过原来的轨道,去掉或者增加一些什么,是好办法。比如,为了显得年轻,安迪沃霍尔早早把头发染成灰白。然后他宣布:一旦你不想要某个东西,你就会得到它!
安迪的逻辑在于:要显得年轻,最好给自己加上老年特征。脸和头发不匹配,也成了他的标志性传播符号。
新的东西看起来都一样,旧东西质感不同。上了年头的皮夹克跟盘过的手串一样,旧,但是光泽独特。
有必要咒骂灰尘吗?人们在新年来临的时候打扫,也是种仪式感。
看起来有用的,不见得真有用。没用的,当然也有存在的理由。
梭罗说:为什么要火车呢?是啊,要那么快干嘛?慢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话说回来,快则快矣。快也不见得就是坏呀。当你痛苦时,感到时间很慢,可是你愿意体会痛苦吗?所以,你觉着日子过得快了,说明你的日子还不错。
风水轮流转
有台词说:“坏东西,坏到一定程度也成了好。”
意思是:看起来品味很差的,也没准儿自成一格。猥琐的人身上有看点。很多B级片漏洞百出,但坏出了格调。
假的兵马俑被有关部门捣毁,让人遗憾。我还特地托西安的朋友去打听。可惜看不成了。只不过这套假兵马俑,假的还不够彻底。如果假的跟真的长相差不多,也就失去了假的意味。
差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反转。这是我相信的。因为世界上的好东西、真东西,都透着一股子骄傲劲儿。不可进入,不可亵玩。最多让人感叹、赞美几句。假东西就不同。全是漏洞,也有很多看点。
我去拍照,不能拍好东西。好看之物,全都是完美的。而假货,则各有各的可爱。
如果世界值得探索,那么假的一定是世界的裂痕。名人不是都指出了嘛: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收集破烂儿,也可能变成好东西。这世界都在争抢,唯恐抢不到,剩下来没人要。
安迪沃霍尔把日用破烂儿做成“时光胶囊”,成为当代消费生活的人类学标本。本来很小的日常物品,做得很大就是创意。比如一些实景的雕塑。把樱桃蛋糕做大,放在草皮上。
淫秽作品放在博物馆里,成为人类学藏品。蜡烛的光很微弱,但约会的氛围下,昏暗是更好的氛围。本来不艺术的,放艺术的领地。比如小便池,令人反思一下,也是一种艺术。黑胶唱片过时了吗?丝丝拉拉的杂音也是质感,还有人喜欢呢。广播呢?在早晚高峰,还是很受欢迎,它是一种伴随性媒体。
站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美的标准总是循环往复。过时的衣服放上几年,也许又流行了。
以前追求华丽的欧式风格,现在是极简的北欧风。muji等等基本款,性冷淡风格,再过几年没准儿仍然过时。
胖姑娘当然希望“梦回唐朝”,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只不过我们命没那么长而已。
显著的案例是:东方美人去了英吉利、美利坚,都是十分受欢迎的啊。
没有理所当然的
现如今人类崇拜科技。但科技是理所当然的好吗?
解散了服务员的餐厅就是先进的吗?没有泡沫的洗衣液,很好吗?不用水的洗衣机怎么样呢?
AI餐厅比较冷酷,也没有殷勤的服务员哄着各位客官。洗衣服没有泡沫,很多人会觉得洗不干净。不用水的洗衣机也是同样道理。人的认知是长期建立起来的。所谓先进,会让人怀疑。
很干净的地方,没有多余的味道,同样值得怀疑。毕竟记忆是由各种味道组成的。
葡萄酒一定是有特定好坏之分吗?中国人要在好酒里加入可乐、雪碧,增加甜度。我们只是要笑话他们很土吗?或者也是别有一番土豪的滋味?
为什么庙里不能卖梳子呢?给和尚卖梳子,也能用反向思维。
在不合适的地方卖不合适的东西。没准儿不错。有买鞋的品牌,说野人不穿鞋没市场,也有人惊呼,他们不穿鞋!市场巨大。
创意既是主动寻求得到的,又是妙手偶得。从a点出发,经过一番曲折,也许到达的根本不是预想的b点。妙手偶得比计划好的更接近于生活的本质。比如,1946年,美国工程师斯潘塞为了改良雷达,要设计更好的微波发射磁控管,却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棒融化了。于是,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同样,约瑟夫·伍德兰在沙滩抓沙子玩儿,而产生了灵感,发明了“条形码”。
努力不见得意味着有创意,懒散停顿,没准儿创意主动上门。酝酿和发酵的过程也很重要。太紧张得不到。但不去寻求也同样无法获得。创意永远不是你想要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应该叫:节外生枝。
例如,画家发现自己画坏了的部分更有趣,废弃的纹理更适合发展成杰作。画家保罗·克利( Paul Klee) 画画,也有个习惯:画到一半儿,把未完成的作品倒置,看看能想到什么。这招儿往往奏效,克利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探索之路即如此,山爬到一半儿,回头一看,这才意识到路的目的和形状。
反向创意力
捷蓝航空(JetBlue),为了让机票更便宜,几乎去掉了一切免费服务。他们开创的廉价航空,就差弄根绳子捆着客人,让我们站着上天了。
kiva等小额贷款,针对没什么信用基础的小客户,大机构看不上的,都成了他们的优质资源。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定位思维,思考的出发点是“超越竞争”。比成本比不过,咱就不比成本,比不过外观,就不比外观。定位里很著名的案例是,租车公司Herts,承认自己是第二名。反而踏实。他们的口号是:我们是第二名,更努力。
大众甲壳虫,利用甲壳虫汽车明显的缺点,极尽所能地去自我嘲讽。在50年前的广告中,幽默、自谦地说:“我们可笑的小引擎当然能使我们可笑的小汽车快速前冲。”
很多优秀的商业传播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反向创意力。
耐克主题find your greatness的广告,表现一个胖子从地平线跑过来。这就是创意反转。great应该指向专业人士。但这个系列创意的主角不是运动员,甚至不是肌肉人士,而是这样笨拙的平常人。只要你比昨天更好,多跑了100米,尽了力,你就great了。
每年“超级碗”各品牌都在挖空心思,用特色鲜明的创意,努力提升认知度。2018年,一条汰渍广告,把一切广告的便宜都占了。该广告模仿并调侃了各种常见广告类型:汽车广告、啤酒广告、保险广告、饮料广告、剃须刀广告、健身广告……但所有戏仿,都有奇怪的荒诞感。主人公永远穿着非常干净的服装——这是汰渍广告。这条广告完全在模仿,可是通过模仿建立了真正的特色。
很多声称自己没有创意的人,都可以用“反向创意法”来获得创意。方法很简单,只要逆转“通常”的逻辑。
比如,人都怕死,那我们就假设:如果一个人永生怎样?大家都喜欢干净,如果我们假设人们喜欢脏怎么样?
人们在餐厅等座,为什么只能坐着?不能站着?甚至边跑步边等着?
上学是强迫的,如果全凭自愿又将如何?
这些假设,都会帮我打开一道门,不再纠结于问题不重要的部分,直接进入新局面。
没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人从小时候,就开始在某种标准的压力下讨厌自己。
别人家孩子怎样,咱们都得有样学样。利用反向思维,我们得反思:学别人,是否有必要?
看起来很差劲儿的,也许是个机会。当年考不上大学,就总觉得生活要完了。后来,学习不好的都当老板,学习好的都当打工的。当然,凡事不绝对。个人命和运都不同,特点不同,标准当然不能一致。
有人兴趣广泛,一年看300本书。也有人只能一行一行看。艾柯说起他的一个朋友,一生只反复读一本小说。
在这样一个时代,反复读一本书,简直称得上是行为艺术了。可是,书看多了就好?读者总喜欢迷惑于新的表象之中,永不餍足,就像另一些人对新款服装的迷恋。这其中并无高下之分。
我也在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在读?或是为了新的表象,仅仅为了追求看似美丽的“玫瑰的名字”。
反向思考,意味着觉醒和反思能力,这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当你在阳光底下坐着,看着人们走来走去的,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花开花谢,人来人往。我们能控制得了多少?反向思考也是种人生观。随着年龄增长,人人感叹好花不常开,反向思考就自嘲精神。
比如,日本老人的短诗大赛,充满了对老年生活的自嘲精神。
早上起来
状态不错
去看看医生吧。
“啊~张嘴
以前是恋爱
现在是护工来喂饭了”
“妻子正在断舍离
看起来
好像是要把我给扔了”
这些短诗仅仅在温柔的吐槽而已,只有活明白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反向”的短诗啊。柔软,意味着情商。真相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滑动。
读懂一首诗同样需要情商,一句话也如此。千帆驶过,人最终需要的还是幽默感,带有反转倾向的幽默。
不该把话说绝了
舌头是软的,但牙和舌头谁更长久呢?
牙齿以为自己很硬,很自信。一口咬下去,一嘴稀碎。
硬东西更容易碎,舌头或者水流就不会。这也是老子讲的大道理。
我去京都三十三间堂,得知这个建筑有个经典的设计思路。巨大的佛堂建在松动的沙土上,地震的时候房子能随之摇摆,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坍塌。
去买苹果,好看的苹果真的好吗?又红又大,每个一样大。歪瓜裂枣的苹果呢?看起来那么不好看,但生长过程是不是更正常?
反向思考,并不需要太多能力。需要的也许是一点儿勇气。也得学着承认现实,不能净想着占便宜,不付出代价。
反向思考,还会让人高兴。如果把一件坏事儿想到最坏,心情就会好起来。至少不会更坏。这也就是悲观主义者的乐观逻辑。
我们无法从宏观上验证因果链条。看着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准儿是坏的起源。这也是祸福相依的意思。
看起来很美的,难道真的那么好吗?坏事儿有好的可能,坏点子也能成为好创意。话说回来,看起来十分坚固的,也容易瞬间崩塌。
来日方长,也是不错的思想方法。放久了,都会变化。时间一长,一种缺陷,也可能是一种优势。
一个人,一个品牌,一个创意,或者一种决策,大致都如此。
我们无法俯瞰,也就不该把话说绝,同时也得提防“看起来很美”的一切。
作者:王可越
欢迎分享,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