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不愿选择的,可能是我们望而却步的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
故事还要从茨威格的小说说起,年前就买好了黄湘丽的三部戏,想体验一下“独角戏”女王的风采,恰巧又在电视上听刘敏涛老师即兴来了一段原著的最后一封信,花了一晚上读完了这部小说。
可能我会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多么痴情,多么无私,但却又卑微至极的话,想起初中的某一年把这句话摘抄在日记本的首页,都不理解当时的自己对爱情是什么样的态度,总以为爱情应该是“我要你幸福”,但现实却让我们为这种幼稚的想法的买单。
一位花季少女对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一见钟情,以为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总想着如何配得上他,哪怕只有那么一次,能让作家青睐,也是值得的,她努力学习,因为作家喜欢音乐,她学习弹钢琴,即使搬家以后,她也是朝思暮想,最终鼓起勇气来到了作家的身边。但销魂荡魄的三天之后,作家离开了她,从此她活在幻想中,幻想着总有一天作家会回来。她有了他们的孩子,为了让孩子生活的更好,她不顾一切的挣钱,但每年作家的生日,她都会送一束白玫瑰。
她总是希望作家能够认出她,总是幻想作家还爱着她,但每一次与作家面对面,她却没有勇气表达她的爱意,即使是是那激情缠绵的三天里。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开头,也是对这卑微的爱的自我控诉。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绿皮书》
2
《绿皮书》是个人近三年奥斯卡最佳,怀着可以睡一会的心态去电影院,却深深地被电影吸引。或许有些场景有一些共鸣,或许又带有公路电影的色彩,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挖掘的电影。
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应该是朋友。托尼是反感黑人的,开头他把黑人喝水的杯子丢了,但却为了生活,拿着“绿皮书”去服务于黑人音乐家,去种族偏见严重的南方去巡演。肤色、阶层、性格和性取向天差地别的两个男人,在一系列事件后,推开了心中的那面墙。
我们很多人都在故事里,我们都在内心排斥一些事情,排斥一些选择。我们总以为那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但当我们坐在孤零零的房间里,独身一人,亦或是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都没有可以分享孤独或小窃喜的人,可能我们就会陷入自我的矛盾中。但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或许并不懂得需要什么,但我们很懂不需要什么,这是天性使然,当我们在暗示自己某种选择时,我们是不是要在停顿一下,再问问自己,yes or no。
没有谁是带着朋友来到这个世界,也没有谁有义务提醒你:hey,我们是朋友。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的人,但只要一步,这世界的大门就向你打开了。
自由自在地思想,
自由自在地瞎想,
自由自在地少想,
自由自在地选择我自己的生活,选择我自身。
我不能说“成为我自身”,
因为我仅仅是一块可塑的面团,
只不过它拒绝任何模子而已。
-----《你好,忧愁》
3
这是关于叛逆少女的故事,她渴望卑鄙无耻的生活,但她的准继母却是活在条条框框里的女人,她选择反抗,选择让父亲抛弃她,带着她天真的冲动去行动,但当这个女人愤怒的离开房子,在路上掉进深渊里时,她才发现,她是爱这个女人的,她的生活不能没有这个女人。
在刷牙时,我想到这个主题,我们所不愿选择的,可能就是我们望而却步的
就如同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个故事一样,以前的我总是望而却步,总是不敢,但却又喜欢幻想,好奇心会驱使我去尝试,但总是因为所谓的条条框框牵绊,但想想,我不愿面对的,其实是自己的胆怯和所谓的别人。但你总是在意的这些,不过是一厢情愿或是别人一时兴起的意淫罢了。
跑10km时有这么一个感觉,第一公里你会忍不住跑得越快越好,即使你知道不能这样,因为这是你勇敢做出的选择,你还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中;到了第二公里,你开始有些累了,但你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一定要坚持;第四公里,你实在跑不动了,那怎么办,你开始为这次不太成功的选择找理由;到了五公里。如果你放弃了,那么你永远会对10km望而却步;或者你可以坚持,告诉自己,只要结束这10km,你就是那个最初的自己,快慢已经不重要了。
坚持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告诉自己:选择没有那么难,你也没有那么差!
我们那里有那么的坚强或者乐观,这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标签而已,我们也曾试图躲避,试图远离,但在短暂的挣扎过后,我们还是要走出那片狭小的屋檐,去应付外面的林林总总。
与其望而却步,挣扎后束手就擒,不如深吸一口气,勇敢面对,无论结果如何,这个选择,你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