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ce
你想要置身于最热闹的地方,代价是必须付出辛劳。
最公开的否认,其形式是沉默。
最可怕的消息成了实际上不能讨论的消息。
性,由于通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胁性,因此同样被称为不能提及的主题。只要涉及到天主教牧师性生活的问题,都会有种令人压抑的沉默气氛。私生子、少女怀孕和不忠的沉默与耻辱感有关,这样解释了二战时人们为什么保持沉默(1950年)—下层社会的时代————比耻辱感来得要温和一些的尴尬,也常会导致沉默。纳粹大屠杀中的沉默融合了痛苦、恐惧和耻辱的产物。恐惧和尴尬的组合也会产生沉默—比如当某平庸无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儿子时。
沉默,和讲话类似,是我们交流体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明确积极的表现。它包含的既不是无言,也不是无声,它填满了我们讲话过程中所有的停顿和语言的空隙。 合谋的沉默并不是围绕着那些大多被我们所忽视了的事物,与此相反,它恰恰是围绕着那些明显之极的事物,我们只是对其进行了有意的回避而已。
忽视大象即忽视真相。“房间里的大象”对任何一种人们私下心知肚明、但公开场合拒不承认的话题和事物都具有相关的比喻义,形容与合谋性沉默相关联的人尽皆知的秘密。 在我们与他人讨论交流中,哪些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又有哪些不能公开承认其存在,这不仅仅受迫于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压力,也有来自政治领域的限制。权力本身就含有控制人们可介入那些信息领域的能力,以及他们想要传递哪些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强制性的“盲、聋、哑”的存在。控制人们表达领域的手段:1、正式的议题设置安排;2、不那么正式的“沉默守则”。
打破沉默的方式:各种委婉的幽默讽刺,直白的、当面大声疾呼的大规模行动。大众先驱—公众的反应是仰慕,离经叛道的人—公众的反应是憎恶。打破沉默意味着捣乱和破坏了生活平衡,挑战传统观念中什么才是应该应该被关注的,以及哪些可以与他人公开讨论,这样的行为也会动摇某些保证社会一致性的根基。假装不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事情,则有助于保住其脸面,去除此种伪装会使与他们的交流相当尴尬。 合谋沉默加大了我们的真实体验与我们公开承认的事物之间的差距,会导致道德崩坏。
注意到某事和公开承认注意到某事之间的区别,恰好是人情世故的核心所在。保持得体意味着要假装注意到那些“我们知道,但很清楚我们不该知道”的事。一个人表现得体的时候,就是当他/她忽略某事...然后保持缄默之时。 权力不仅会阻断人们对信息最初接触,也会防止它进一步流通。封口费总是顺着权力阶梯依次向下,这事只有你知我知的说辞通常是上级对下级发出的,而不是相反。噤声被用来“作为征服的武器...对他人声音进行扼杀”。这种曾经出现在纳粹德国集中营内,专门用来削弱人们力量的抑制性沉默,正是极权警察国家的标志性特征。自由流通的信息会瓦解现存的权力结构,一个人只需要把可能对身居高位的人的不利消息传播出去,就有可能彻底颠覆他们之间现存的权力关系,地位低下的女秘书对表面上强势的老板拥有相当程度的控制权,是因为总是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某天她会把自己和老板的不正当关系告诉别人。 保密工作就是通过确保特定的信息不被暴露于众,以阻止可能的破坏性场面出现。其工作就是降低秘密持有者的威胁性,从而暗中维护现存的权力结构。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就可以,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沉默需要合作。为了充分理解共同否认的社会动态结构及其关系,似乎只有那个不说的猴子负责制造沉默,但从更微妙的,把沉默和否认等量齐观的角度上,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两个同伴,以仔细审视它们三个之间的关系。不说、不听,恰当的体现了保守秘密和世故得体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言行谨慎,我们其实是借由帮助他人,来使自己免于陷入尴尬的境地。合谋沉默所包含的彼此对立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究其本质,是一种对称的关系。因此,这一点造就了其对于不看和不听双方的对等保护。 所谓的闲聊、紧张的谈话、拐弯抹角,都只不过是噪音合谋的形式,用来掩饰让人不适的沉默。共谋者绕开某些话题的事实一直未被承认,沉默背后暗藏的微妙的社会动态结构因此被掩盖。离大象越近,就越能感受到否认其存在的压力。
人尽皆知的秘密则随着了解内幕的人越多,变得越发让人绝口不谈。共谋参与者的数量越多,沉默就越沉重和越响亮。 沉默的旁观者是帮凶,她们无形中为暴行和虐待的不可讨论性做出表率,促成了自我否认。
我们对于那些试图让我们看到真相的人的最常见反应,就是忽视。正是通过吞噬掉试图打破沉默的人,我们扩大了合谋的沉默,使我们免于承认眼前大象的存在,并且有效的将其淡化为背景。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忽视打破沉默的人,大多取决于他们有多大的权力。 一个人权力越小,旁人就越容易公开的无视他。像告密者一样,打破沉默者通常也会被挖苦、羞辱,而且常常被孤立 只有当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说、不看、不听,大象才能真正在房间里待下去。群体成员会对威胁群体稳定的公开讨论保持缄默,而打破这种缄默,则会被视作对群体的攻击,是一种背叛。 打破沉默者挑战了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何为图景何为背景的结构安排,扰乱了认知上的平静状态。还企图强迫我们承认那些我们为了免于受伤害或不安而可以忽略的事情。有些人宁愿选择盲目、虚幻的无辜,也不愿意付出了解罪孽的沉重代价。她迫使人们睁开双眼,了解真相,却因此得不到谅解。人们在遇到挑战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欺世界观的信息时,经常会感到不安。很多人宁肯相信这种幻觉,也不愿相信痛苦的现实,并因此珍惜人的“做鸵鸟的权利(自我欺骗)。通过无知是福,如果闭上眼,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他们总结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不会伤害你。否认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人。正因为是一个还未被世故圆滑的忽视和讳莫如深的城府等社会规则所同化的小孩,才能使得她看到了大象。表明她对皇帝的感受和尊严毫不顾及,与其他人表现出移情和体贴的尊重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百分之百的直率,没有什么关系能够长存。关系越微妙,越需要确保某些事情永远不要摆上桌面。越是掌权的(因此在保持现有地位的努力中有着更大风险)群体成员,越憎恨添乱的捣乱分子。 世间许多的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
选择对坏事不看不听不谈论时,我们对得失的计算,其实就是在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权衡,许多由合谋沉默造成的益处,往往就是在为今后的问题埋下种子。许多看似有益于我们的事物,却成了日后挥之不去的烦扰。 拒绝面对事实的本质就是欺骗,它扭曲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年幼的孩子依靠他人来理解她们的经历。如果一个人的感官经历得不到确凿证据的验证,他可能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官。身边的人如果都对大象的存在拒不承认的话,往往使这些大象显得更加可怕。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也是恐惧的来源,保持沉默会妨碍精神创伤的愈合。要想克服恐惧,需要去言说最初造成恐惧的那些的不可言说。敞开心扉的交流把我们的距离拉近,而沉默使我们彼此疏远。话语—哪怕是最对立的话语,也使我们保持着联系,是沉默让我们彼此隔离。
要避免注意到或谈论到这些秘密,是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能量的。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秘密,那就如同在客厅中有一块十吨重的巨石,谁也不许提及它。一系列的话题都渐渐成为禁忌,聊着无关紧要却无伤大雅的内容,讲述着微不足道的故事,为的是掩盖住那些没说出来的事儿。谈话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小,我们渐渐住进了社交迷宫,里面满是关闭的大门和愈发狭窄逼仄的通道。沉默合谋暗中破坏团结,因为它妨碍人与人之间建立坦诚相见、彼此信任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建立是以开诚布公的交流作为先决条件的。沉默合谋使该群体运转不良。沉默也会使得到腐化,因为它为丑陋行径开了方便之门,沉默和保密是坏人们的重要武器!毕竟残酷和腐败都是在暗中滋长壮大,要想把它们去掉,需要我们用最明亮的光束去照射。
对不当行径保持沉默相当于帮它正名,相当于去鼓励这些潜在的罪犯认为这一不当行径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从而纵容了他们的行为。好像军队里士兵目睹了他们的长官公开违反军规,却谁都不言语。
我们看到真相一言不发时,便是我们走向死亡之日。回避大象把事情变得更糟,大象不会因为我们没看见就自己走开,合谋沉默造成对真相的集体性否认,阻止我们直面问题并继而解决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的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