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施粥

董彥堂先生是南陽人。故而早年撰文大談風俗歌謠時。亦不忘故鄉。寫一篇談南陽的臘八粥。更顯得此地的風俗頗有些與眾不同。
“南陽人對於‘臘八’這一天看的很重。說這天是‘小年下’--俗以元旦為‘大年初一兒’--差不多家家戶戶都要吃一頓‘臘八粥’過這個節氣。也同‘冬至’吃‘扁食’一樣。粥的做法。主要的材料是:花生仁。白蘿蔔。胡蘿蔔。黑白菜。大白菜。小米。大米。黃豆芽。麵條。粉條。蔥花。菼穗。棗。紅豆。綠豆一類的東西。”
自認也讀了不少講飲食的書。臘八粥用這樣的材料煮成鹹口的一鍋倒真是初次得見。這樣的口感叫我想起從西安買回來的八寶油茶。裡面有各種堅果碎以及花椒鹽。鹹鮮微麻。滋味獨有。
董先生說這是普通人家的出品。廟裏所製便講究些。首推南陽城北門外的玄妙觀。到那一天。“遠近居民。多於侵晨時。提壺攜罐。前往領取。有些為著兒女不易成人。特意討尋一盌為小孩壓災的。這大鍋的粥。做法和普通人家差不甚遠。也是鹹的。此外。他們又加工加料。精製成一種送禮用的粥。裏面要有荸薺。核桃仁。粟子。蓮米。薏米。川穀米。糯米等等。牠的味就說也是鹹的。但是又有說牠是甜的。也許是北京傳去的做法了。這種餽送的粥。要在午時送到。大概彀得上吃的。只有鎮守使。縣知事。和本地常常露臉的紳士們。”
道觀裏的臘八粥便要講究些。但仍然是鹹口。只有拿來送給顯貴人家的似乎和尋常所見比較相近。廟裡施粥的盛況我在成都文殊院見過一次。早上的文殊院便眾人如海。都趕著去廟裏領一份臘八粥。我也跟著人群入內隨喜。排隊的人潮從寺內一直綿延到寺外的公路上。隊伍裡有出家人念經不輟。有老人家提著頗大的保溫桶。也有年輕父母帶著孩子湊熱鬧式的踽踽前行。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宗教的面目就該是如此。雖然只是去討一碗粥喫。
清遺民陳曾壽的一闋詞恰恰也寫到由臘八粥引起對過往的記憶。《天香・南湖寂住風雪蕭然。臘八日煮粥聊應節。物童稚懽欣。獨傷舊夢。同七伯父作》:“顔帖閒臨。陶詩細和。年華蕭散輕送。王臘誰知。家風依舊。七賓粥香盈甕。分甘未了。還笑看。兒童爭鬨。住近南屏紺宇。聲聲木魚呼動。 年時里居弱弄。燦袈紅。幾多僧眾。爭愛戒傳嬌小。也諳禪誦。凄斷江城舊夢。待晚與。彌陀一龕共。磬口花旁。鉢盂淨供。”
此詞作於清亡後陳曾壽奉母隱居的杭州。兒童自然歡笑如常沉浸在甜蜜氣氛中。而陳曾壽卻遙想國家未亡時的臘八舊夢而耽溺思憶之中。面前一碗粥。所見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