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
今天看完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很庆幸在我刚有了宝宝一个多月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许多理念几乎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认知。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1.顺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婴儿。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睡眠训练法等等会使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被掐灭在了摇篮中。面对孩子,人只有顺应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和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无论孩子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我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忆,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通过抚摩,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的情感表达得到的回应越及时越能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要批评孩子的需要,不要刻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2.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你最好的培养。彻底放弃对孩子的限制,孩子吃糖吃到血液含糖量平衡了,干嘛还要继续吃?吃到心脏负担加重肯定会不舒服啊,看电视看的眼睛累了自然会做别的,没有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怎么难受怎么来。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为过。父母要有看到孩子真实感受的能力,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我们狭隘的恐慌束缚孩子无限的可能。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若有充足的爱的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需训练。父母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父母经由焦虑恐惧看到了他,并不是它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3.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