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字读懂古典拉丁语简史
在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翻译过的几本书时,我发现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用几句话概括出拉丁语是什么。因为,国内很多朋友都不太熟悉拉丁语这门语言,也不太知道在法语和英语被推广到全世界范围之前,拉丁语曾一度占据世界通用语言的位置长达数个世纪之久。下面我打算用极为简明的方式大概介绍一下拉丁语,以便此后再向人解释什么是拉丁语时,能让对方直接读这篇短文即可。
笼统地来说,拉丁语就是古代罗马人(狭义的罗马人)的母语。罗马人最初占据的地区仅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中下游的一片平原地带,那地方就叫拉丁姆(Latium),拉丁语(Lingua Latina)这个词就是源自拉丁姆这个地名。随后,我们知道的是: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高卢、西班牙、不列颠、希腊、埃及,乃至整个东方和北非,拉丁语也被逐步推广到整个被征服的地区,并作为帝国境内一切民族的官方语言而被广泛使用。当然,在帝国时代,还有一门语言与拉丁语并轨使用,且同为极重要的书面语言,那便是希腊语。
罗马帝国境内民族众多,言语不通,因此拉丁语(有时是希腊语)成了相互沟通的纽带。当时稍微有点身份的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去语法老师那里学习拉丁语知识,类似于我们古时会把学童送去当地的私塾学习读书写字那样,而掌握拉丁语也是当时之人步入仕途的第一要务。拉丁语不熟或说得不好,在罗马时代会遭有身份的人士嘲笑,如果是元首的话,甚至还会在史籍当中留下一笔。《罗马君王传》(Historia Augusta)里曾提到出生西班牙的哈德良在年轻时曾带着浓重西班牙当地口音(有可能混杂西班牙当地的凯尔特语)的拉丁语在元老院发表演讲,结果遭到了嘲笑。在述及出生叙利亚的元首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也特意提到这位元首拉丁语并不在行,面对士兵或元老的时候,宁愿说希腊语而非拉丁语,这在当时显然是不符常理之事。
随着罗马君临地中海,拉丁语在罗马全境备受推崇,拉丁作家,特别是有不朽篇章传世的著名作家也大量涌现了出来。后世学者往往将这一时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应的是共和国末期至奥古斯都执政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纪(我们是西汉末年),我们称为拉丁文学的“黄金时代”;第二部分对应的是奥古斯都之后的帝国时代,直至公元三世纪(我们的东汉),我们称之为“白银时代”。拉丁文学最著名的作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这两个时代出现的。我们熟知的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卡图鲁斯、卢克莱修,历史学家李维、萨路斯特,雄辩家西塞罗,都是黄金时代的作者;诗人卢卡努斯、马尔提阿利斯、尤文纳利斯,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塔西佗,修辞学家昆提良,以及两位普林尼(自然学者老普林尼和文学家小普林尼),还有我已经翻译出版的寓言诗人菲德鲁斯[硬插一条广告,菲德鲁斯《罗马人的伊索寓言》已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们都是白银时代的作者。两个时代的拉丁语在形式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银拉丁(白银时代的拉丁语)在词汇和修辞方面更受希腊语的影响,语言表达更趋委婉和繁复。而后人学习的拉丁语典范便是上述两个时代的拉丁语。
然而盛极必衰是历史规律,罗马帝国在公元三世纪中叶陷入了一场广泛的危机中,帝国政局不稳,社会危机四伏,当时鲜有作家能将作品能流传下来。直至公元四世纪,在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诸元首的改革之下,罗马帝国重获新生(历史称之为晚期帝国),而拉丁语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拉丁语书面语与古典时代相比在词汇和语法上虽存在显著差异,修辞愈发繁复的书面语和平实易懂的通俗语开始出现分别,但各类文体都有著名作家涌现,比如历史学家阿米安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尤特罗庇乌斯,诗人克劳狄乌斯·克劳狄安努斯,散文作者马克罗庇乌斯,书信散文作者西多尼乌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一大批教会作家也纷纷登上了舞台,他们当中有奥古斯丁、哲罗姆、拉克坦提乌斯、阿布罗西乌斯,等等。
还需特别提到的是,拉丁语《圣经》也是在晚期帝国时代出现的,由于《圣经》文本在文字上较为通俗易懂,因而便成了用通俗拉丁语进行书写的典范。当然,这种《圣经》拉丁语与古典时代的拉丁语已属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前者文字虽然简单平实,但又不失叙述的条理,最显著的结果便是让《圣经》能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开来,并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当然,再往后的中世纪及其之后的拉丁语已不属于古典范畴,用一句严厉点的话说,那种拉丁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已不属于同一种语言,通常的拉丁语学习者也不会一开始就拿那时的文本作为学习范本。
虽然公元五世纪末以后,罗马帝国在名义上仍由拜占庭帝国继承,可后者作为一个耻于冠有欧洲之名的东方帝国,官方使用更多的已是希腊语而非拉丁语。在西欧,随着罗马教会的崛起,拉丁语虽能长期保持宗教书面语言和欧洲通行语言的地位,但早已演变成一小部分精英阶层学习并使用的语言。类似情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学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开始模仿起黄金时代作家的文笔,因而写出的文章既新式又仿古,后世学者将这类拉丁语称作“新拉丁语”。当然,直至近代,拉丁语仍在宗教、科学、法律、医学领域以唯一书面语言的形式通行欧洲,并随欧洲文明的扩张被推广到了整个世界。
如今,拉丁语仍是天主教会的官方语言,国内在一些地方仍有神父在坚持用拉丁语做弥撒。医学领域,直至上世纪初,医生在记录病历和开具处方时使用的还是拉丁语,即便现在,我们看到在用中文书写的病历卡上医生在列出处方药时仍习惯写一个大写的R,那便是拉丁语recipe(请抓取)一词。还有,当我们从古树名木旁经过,或到动物园游玩的时候,在标记生物名称的标牌上往往会标出它们的学名,而那也是拉丁语。所以,也许我们仍可以乐观地说,拉丁语在西方和东方都未曾真正灭亡过。
拉丁语长什么样呢?[烧脑文警告!以下文字可能会损伤脑细胞,请慎重。]
各位可以看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英文字母,其前身便是古罗马人的拉丁字母。只是古典时代只有大写没有小写,而且没有字母J、U、W,而K、Y和Z只出现于少数外族语言的转写,所以古典时代常用的字母实际上只有20个。小写字母是到了晚期帝国时才出现的,与此同时为了区分辅音和元音,又出现了新的字母U和J(只在部分版本的书里出现)。目前我们能接触到的古罗马人的真迹,最直接的便是铭文和钱文了。至于该怎么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阅读下面这段有点烧脑的文字。


上面两幅图分别是罗马著名景点万神殿上的铭文和提图斯凯旋门上的铭文,大家看到所有字母都是大写的,而且……而且还挤成了一堆!有密集恐惧症咋办?好在,万神殿铭文上有些字母中间有明显的中圆点,那个就是单词和单词中间的分割符,不过,并不是每一块铭文上都会出现的。如果有这种分割符我们识读起来就会好办多了,切记大写的V可以用作元音:
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将缩写补全便是:Marcus Agrippa Lucii filius consul tertium fecit.
马可·阿格里帕,卢西乌斯之子,第三次出任执政官[的他]修建了[这座神庙]。
对于没有上述分割符或分割符时有时无并不明显的铭文,我们只能全凭经验判断哪里该断该连,比如提图斯凯旋门上的铭文:
SENATVS|POPVLVSQVEROMANVS|DIVOTITODIVIVESPASIANIF|VESPASIANOAVGVSTO
对罗马史了解的朋友很快就读出了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SPQR),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另外我们也能识别出罗马元首的名号Vespasianus,所以将这块铭文分开也顺理成章了: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Divo Tito Divi Vespasiani f[ilio] Vespasiano Augusto.
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将此建筑]献给被奉为神的维斯帕芗之子,被奉为神的提图斯·维斯帕芗,奥古斯都。
我们总结出了两个常用缩写词:COS=consul(执政官),F=filius(儿子),继续再看钱文。

古罗马时代的钱文阅读起来比建筑物的铭文更困难一些,铭文会因不同版别的钱出现变化,有时字母都会失真,比如A看起来更像一个倒写的V,T和P显得非常接近。好在钱币图文常有规制,比如正面常是元首头像,外加一圈名号和头衔,背面常出现的是神祇或神庙,外加SC(Senatus Consulto,遵照元老院的决议发行)两个字母。识读起来其实也并不太困难。
比如这枚尼禄时代的钱币,虽然字母很多,也没有分割符,但只要熟悉罗马元首的常用头衔的话,识读起来并不会太困难。需要注意识别A和P这两个字母,注意区分P和T。
面文:IMPNEROCAESARAVGPMTRPOTPP
IMP=Imperator(施令者、皇帝)
NERO(尼禄)
CAESAR(恺撒)
AVG=Augustus(奥古斯都)
PMTRPOT=Pontifex Maximus Tribunicia Potestate(拥有保民官权力的最高祭司长)
PP=Pater Patriae(国父)
这些都是常见的币文,对古罗马钱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记下,很管用的。
背文:SC|ARAPACIS
SC=Senatus Consulto(遵照元老院的决议发行)
ARAPACIS=Ara Pacis 和平女神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