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包子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天都要隆重地做一次槐花包子。
一大清早,姥姥就出门了,她要走很远的路,爬到后山上去摘花。等她带着一身露水,提着两兜清香返还,我才歪歪扭扭地爬起床来。
姥姥一边和面醒上,一边处理槐花。槐树是豆科植物吧,开那种小仙女形状的小白花,看不到花蕊。我总会抓一把直接送进嘴里,觉得比做熟了更好吃,有清淡的花蜜的甜味。摘掉叶和小枝,过水清洗,下沸水焯熟,小白花变成了半透明的灰褐色小球。将这半熟的槐花拌上肉或鸡蛋,再加一把剁碎的韭菜提香,馅儿就调好了。另一边,将醒好的面反复揉过,搓成长条,再切成等大的剂子,用手掌压成小圆饼,擀出手掌大的厚厚的包子皮来。把馅舀到包子皮上——因为发面延展性好,一张包子皮上可以放很大一团馅料——然后一手转皮,一手捏褶子,转过一圈,包子就成型了。很快,胖乎乎、白嫩嫩的包子就被一只只整齐地码在了盖帘上。上锅蒸个20分钟,浓郁的香气开始飘散,厨房变得云烟袅袅。槐花包子趁热吃最好,一边吹着气,一边撕开皮,咬一口下去,花香满口,那是一种槐花特有的轻盈味道。
小时候总觉得槐花加肉不够风雅,虽然好吃,但心里总是有点嫌弃。花嘛,应该蘸蜂蜜、做点心才好。后来来南方上学,春天看到槐花很开心,摘了一把洒点蜂蜜吃,颇为得意,以为总算给了槐花一次体面。直到离家十年,慢慢开始想念那种独特的春天味道,那是朴素的、温暖的、家乡的味道。
我很想吃一只槐花包子。
我想念家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