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工厂二战杂记簿一篇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编辑并转载
艾伦的探险队发现了瓜达卡纳尔岛附近日美交战主力舰残骸
虽然保罗艾伦已经去世,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沉船探索事业却由他的团队很好地继承了下来,避免了人亡政息的结局(关于艾伦生前的沉船探索事业,详见鄙人拙作,富豪保罗艾伦的沉船探索之旅——https://www.douban.com/note/675364283/#sep)。前不久,艾伦团队在瓜达卡纳尔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在此战殁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USS Hornet,CV-8)和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比叡号(Battleship Hiei)的残骸。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虽然在美国海军中服役时间很短,但这艘航空母舰参加了数次对战局影响重大的作战行动,包括1942年4月搭载杜立特中校的B-25轰炸机群空袭东京,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到10月参加了争夺瓜达卡纳尔岛的若干战斗,并最终战殁于1942年10月27日的圣克鲁兹战役。在这次海战中,日本帝国海军虽然击沉大黄蜂号,但自己的机动部队精英飞行员损失殆尽,再也没有同美国同行一较高下的资本了。






艾伦团队发现的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比叡是一艘建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后来历经改造被日本海军划归“快速战列舰”的范畴。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到中途岛海战,比叡和姐妹舰雾岛(Battleship Kirishima)作为护航舰伴随着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编队东征西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比叡号在1942年11月13日晚间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同美军巡洋舰队交战,美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比叡号战列舰打开探照灯为日军指示目标,同时暴露了自己,遭到了美军集火。美军巡洋舰旧金山号(USS San Fransisco)打坏了比叡号的船舵,比叡号操控不能,在第二天暴露于美军航空兵的空袭之下,身受重伤,并最终自沉。这是战争中日本帝国海军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






虽然艾伦本人不能亲眼看到这些发现,但“艾伦去哪儿”这个话题还在继续,这就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钢材打造的工艺品刀: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战列舰提尔皮茨号(Tirpitz)在挪威的峡湾躲藏了4年,并最终于1944年11月被英国皇家空军的高脚柜炸弹击沉在特罗姆瑟的锚泊地。由于提尔皮茨号最后停泊的地方水很浅,所以这艘战列舰的残骸最终是倒扣在了水面上。战后,挪威的一家废品回收公司买下了提尔皮茨号的残骸并进行了拆解,现在特罗姆瑟那里已经看不到提尔皮茨号的残骸了,在退潮的时候有时可以看到一段金属栈桥,那并非提尔皮茨号的舰体结构,而是当年挪威公司拆解这艘船时搭建的工作台。


近年来刀具制造商Boker推出了用提尔皮茨号的钢材做刀身的大马士革刀。据Boker公司称,锻造这些刀的钢材是挪威潜水员潜到水底获得的提尔皮茨号特殊的装甲合金钢,其性能优良,也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当然售价也不便宜,一把这样的刀子售价最低也是400美元起步,而且并不寄送到中国大陆地区。


英国的Johnny Walker“行走水雷”
1944年时英军在攻击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破雷卫行动中使用过一种Johnny Walker MK I 型“行走水雷”,这种水雷留下的资料极少,以至于笔者都无法找到关于这种武器的照片,但这大约是一种想法很美好但效果很不理想的武器,留下极少的资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水雷重400磅,战斗部装填了90磅Torpex炸药,这种水雷由飞机投放,在入水后水雷会沉入水底,水压计和计时器开始工作,在60英尺深处(18.29米)将压缩气体导入浮力室,使得水雷浮上水面。此时浮力室的压缩二氧化碳气体会被排尽,水雷下沉,过程周而复始,直到压缩气体完全耗尽。此时如果这个水雷还没有命中目标自毁装置就会启动。
从理论上讲这个武器还是很有效的,它可以自己“行走”到目标船体底部爆炸,但这种水雷最大的行走距离只有9米左右,而且投放之后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可以朝向目标行进实在是非常不可控,所以这种“行走水雷”的实战表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1944年9月,皇家空军从俄国北部的空军基地出发执行轰炸提尔皮茨号的破雷卫行动,部分兰开斯特轰炸机挂载了这种“行走水雷”,但所有的水雷都没有击中目标,从此之后,这种连“昙花一现”都说不上的武器就退出了现役。

关于俄国最近的二战新闻若干:
最近有新闻报道说,俄国从老挝迎来了一批退役的T-34坦克,这些坦克都是参加过二战的家伙,更有甚者,“一名参加过二战的俄国坦克兵认出公园里的坦克纪念雕塑是他自己开过的坦克,失声痛哭”,类似的新闻感动了很多人。


可是这两则新闻中出现的T-34坦克都不可能是二战时期生产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在于其负重轮,老兵面前的这辆T34负重轮是T55负重轮的样式,这是战后生产的T34/85坦克的特征,战争期间的T34是不可能有这种负重轮的,说这辆T34参加过二战,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当然那些从老挝运来的T34也是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说这些T34历经过布拉格之春的可能性还大些。

与此同时,还是在俄国,真正参加过二战的许多武器却面临着被销毁的命运,来自搜狐的新闻(http://www.sohu.com/a/292063772_346466)内容是。“近日,据媒体报道,俄罗斯计划在莫斯科郊外的爱国者公园内建设一座东正教教堂,用于纪念卫国战争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计划将二战中缴获的德军武器熔融后用于教堂的台阶和栏杆的制造,以此来体现纪念意义。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主抓该工程,足以证明俄罗斯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
笔者并不想对此有任何评价,只是想说,许多时候,情怀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