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进阶历程
查看话题 >我的音乐进阶历程
有时候听歌被感动不是因为旋律有多棒,歌词有多好,而是因为想起了以前听这首歌时你做的事,你和谁听了这首歌。 一首歌,一个故事。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承载记忆和情感最好的容器,每当再次听见一首老歌,旧时的情绪和发生的事立刻在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而当那种情绪再次萦绕心头,不管它是喜是悲、是忧是愁。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迷恋感,巴不得榨尽它的一点一滴,像啃骨头都会把它嚼碎咽下去的那种渴望。

老实说,我是一个特别恋旧的人,不怎么爱交新朋友。对于怀旧的人,那绝对少不了音乐了。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听歌,在整个小学都不爱音乐,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这样。直到初二14岁的时候,学校班里教室装上了多媒体,课间总有同学放Beyond的歌听,就这样,才逐渐听起歌来,而《光辉岁月》也成为了我跨入华语音乐的大门。后来遇上非主流时代,也听了不少许嵩、徐良和汪苏泷的歌。整个初中的岁月,基本听的都是些华语流行。现在再听那时的歌,感受到的会是满满的友情、悠闲自在的时光、自由、难得的热血以及年少的一堆蠢事。

高一的时候,自己背着家人偷偷买了个手机,悄悄带到学校,把同学手机里的歌曲传到了自己手机上,就这样遇到了把我领进欧美流行音乐大门的《Die Young》。那是高中最轻松的时光。到高二,通过另一个同学的介绍遇到了网易云,从此才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音乐,也是因为网易云音乐,知道了很多欧美流行歌手,把我领进了欧美音乐圈的大坑。

高三,高考的压力,成绩的下滑,恋情的失败。音乐成为了我情感唯一的宣泄口,成为我郁郁寡欢仅剩的慰籍;每天十一点下晚课回寝休息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耳机,甩开一切身体和精神的困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撒开耳机,现实依旧张牙舞爪,音乐就是我当时的避风港。从那时起,我逐渐养成了深夜听歌的习惯,每次听都会感到莫名的心痛。毕业后每次打开网易云,总忍不住地听到凌晨一两点,回忆过往的每分每秒。碍于设备的原因,高一偷买的手机早已被父母发现没收,于是入手了个飞利浦8GB的MP3和新的AKG Y20耳机。


每半个月放一天半假回家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在网易云上挑歌,下载到MP3里面。当时日推、私人FM、相似歌曲、各类歌单都翻了个遍,也只能勉强找出二十多首比较满意的。所以,接下来的半个月就在这二十多首歌曲中无限循环,值得庆幸的是,没有这么多次的循环,也不会将当时的感受保存得这么完好。因为在以后我发现,只有在某段时间特别钟爱一首歌,为它倾注了精力,并且循环听到一定量时,才会在之后再次听到它的时候会有所触动。

很遗憾,我的大学生活过得比较浮躁,听歌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专注,能让我单曲循环的歌变得少之又少。来自成人世界的焦虑让我更加怀念过去,歌荒的日子越来越多,旧歌一直都是我的落脚点,这也让情感的存储和释放变得越来越尴尬,喜欢的新歌迟迟未到,旧歌听多了,变成了被榨干的空壳。于是,现在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旧歌不敢多听。恋旧的人,活得像个拾荒者;这话我多少还是有点感触。

但我在大学时听歌的变化也不全然是不好的一面;在找寻新歌归属感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爵士的浪漫、古典的优雅、摇滚的热血、民谣的忧愁、后摇的忧郁,还有说唱的不羁……以前听歌往往只爱流行,很单调,现在听歌风格变得越来越发散,而且在听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给它进行分类,每次喜欢上一类新风格的音乐,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会想,戴上耳机听着喜欢的歌,一个人坐在不知驶向何方的火车上,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什么也不用去想,就这么看着,轰隆轰隆…那就是一段特别让我享受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