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齐鸣|下次再看石鼓文展,提前预习这一篇就够了(上)
「四方博物游 sifangbowuyou」,2019.03.08

2019年
在上海,「墨彩斑斓 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国内珍本汇集。
在东京,「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石鼓文·中权本》锦上添花。
谨以此文献给错过、看过、下次不想错过的各位☟
【基本介绍】
石鼓有十,花岗岩质,每石高约90cm,直径60cm,因其形似鼓,故俗称「石鼓」。每石各刻四言诗一首,形成记叙游猎的十首组诗,是以亦称「猎碣」。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铭刻文字,原文应有七百余字,今仅存二百七十二字。

唐初,石鼓于宝鸡、凤翔二县交界的南原西端出土。因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颂之,而后显于世。唐宪宗时,石鼓存放在凤翔孔庙,后经五代之乱而流散不全。北宋初期,凤翔知府司马池于民间寻回九鼓,而遗失的第六鼓直至宋皇祐四年(1052),才被向传师重获。寻回之时,该鼓已被凿成米臼,即「乍原鼓」。

宋大观年间(1107-1110),石鼓由凤翔迁至汴京(今开封),徽宗甚爱之,为绝摹拓之患,乃命人以金填字口。后金兵破汴京,夺走石鼓,辇至燕京(今北京)。元季,石鼓被安放于孔庙大成殿外,历明清两代未移。抗日战争期间,石鼓被迫南迁至四川峨眉,解放后方得重回北京。十鼓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时代考辨】
自石鼓出土以来,有关其时代考证一直争论未休。周朝说、汉代说、北魏说、北周说、秦国说,各说之下亦是聚讼纷纭,分歧不断。现将主流观点及其支持者列举,以供参考☟

以今人学术水平来看,周朝说、汉代说、北魏说和北周说毫无研究价值,略而不论。晚清之后,石鼓文年代考订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
·侧重石鼓文内容与历史记载的对照以确定其时代;
·依据石鼓文字体的时代特征以确定其时代。
学者中有专于前法者,如震钧、郭沫若、段飏等;有固于后法者,如吴大澂、罗君惕、马几道、陈昭荣等;亦有认为二法当并重者,如马衡、唐兰。
综观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石鼓系秦物」已是不刊之论。然而,在秦说一派中,又有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秦献公以及秦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等说,有关确切年代的意见尚未达成一致。
【拓本及其流转】
石鼓自经发现,数经迁徙,文字损泐甚多,其中一鼓已无字。唐季已有拓本,惜未传。北宋以后,石鼓文拓本逐渐增多,其中以明代安国「十鼓斋」拓本最善。目前明确可知的安国宋拓本均藏于日本,4件为三井高坚旧藏,1件为中村不折旧藏。


天一阁松雪斋北宋本则毁于1860年太平天国战火,幸阮元1797年重摹「天一阁本」,方得传于后世。
据徐宝贵《石鼓文整理与研究》,石鼓文无南宋拓本,随后即为安国「十鼓斋」中朱才甫旧藏的元拓本。那志良在其《石鼓通考》中将其定为「安国第四本」,此本据说亦藏于日本。
目前,国内石鼓文拓本最古者当为安思远旧藏本,该本去岁11月于嘉德上拍,拍者不详。有关安思远旧藏本的影印资料,可参阅上海书画出版社新书《石鼓汇观》。

明初拓「汧」字未损本有李木公旧藏本和徐坊旧藏本,前者未见影印本,后者有正书局和日本博文堂的珂罗版影印本。以油谷博文堂为精,二者均题名《宋拓石鼓文》,实误。


明中叶有「黄帛」未损本,传世拓本极少,已知传本仅有5件:上海图书馆1件,上海博物馆2件,故宫博物馆2件。

明末清初,拓本泐损更甚,銮车鼓三行「写六辔」与六行「原隰阴」间上下两块石花未连,故称「銮车鼓石花未连本」,此类拓本亦极为罕见。

清代以降,以氐鲜五字本为贵。乾嘉之后,「氐鲜」五字已损,后世拓本则以第四鼓「允」字的损泐程度来定先后,有嘉道拓本、咸同拓本、光绪拓本等。光绪年间,国子监对石鼓有过三次监拓,其中光绪十一年(1885)本中,「允」字未穿,光绪十九年(1893)本中,「允」字已穿。


国内外《石鼓文》重要拓本整理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