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春秋01:春秋五霸
西周时期,周幽王还没有自己作死之前,周王室还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可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在那之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平王东迁之后,“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周王室平时还得靠诸侯国接济,吃人嘴软拿人手软,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另一说,资治通鉴说法,前770年~前403年),这阶段是春秋时期。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在春秋末战国初,大概公元前405年~公元前307年,周赧王时期,残败的周王室竟然还内斗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国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朝大权旁落皇室衰微,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秉持“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谁战到最后谁就当武林盟主。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东周最开始的当家做主的是郑国。郑国诸侯王父子把持周朝朝政。利用王家便利为自己谋私活,且居王家位置不办王家事,王家也颇有怨言,但周王朝却也离不开郑国诸侯王父子,周郑王室互相交换人质、周王室制衡郑国父子权力、郑国割用属于周王室的麦子、周朝派联军打郑国被击败等等,真真是相爱相杀。郑国就这样在春秋初期成为小霸主。
郑国跳梁小丑表演了一段时间后,接着称霸的是齐国。齐国是帮助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的封地,在今山东。姜太公,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管仲为相,这一对搭档很出名。此后很多人自比齐桓公和管仲。这对搭档废除井田制,按土地肥沃征税,士兵不打仗时种地,极大增加财政收入,维持兵源却不占用军费。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也抗击夷狄。
因齐国燕国位于北方,常受山戎匈奴侵扰,而齐国强大,是齐燕抗击山戎匈奴的主力。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
与此同时,楚国也强大起来,想分一杯羹,多次攻打郑国,并有称霸野心。老大齐国当然不乐意了,霸主只能有一个。所以齐国联合宋、陈、卫、郑、许、鲁、曹、邾等小国军队攻入楚国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当然了,明白人一看都知道没周王室什么鸟事,周王室只是幌子。齐国要的是你楚国承认我齐国老大哥的地位,跟我混就不欺负你。
但楚国也不是软柿子,齐桓公见武力行不通,只好找台阶下。楚国此时也不敢惹齐国,两国遂在召陵,即今天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南结盟,史称“召陵之盟”。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国霸主之首地位确立。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齐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公元前391年,当时的齐国腐败混乱,国君无能,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建立田齐,史称田氏代齐,沿用齐这个国号,姜姓吕氏齐国遂亡。不过春秋时期齐仍是姜齐,田齐是后来战国的事情了。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止,具体表现为诸子争战。小弟宋国欲凭拥立老大哥齐国齐孝公、平定齐国内乱之功,大会诸侯成为霸主。无奈宋国实力威望不足,老大哥的位置坐的很短,也就露个脸。
宋国在致力于成为霸主之首的道路上也确实作出过努力的。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怎么说呢,宋襄公不适合当一国之王,适合当个谦谦君子。
齐桓公之后,齐国失去霸主的位置。宋国露一回脸,混个脸熟,就被楚国比下去了。但楚国运气不咋地,这时候比他强大的晋国登场。
在齐楚争霸的时候,晋国晋献公因宠信爱姬不理朝政,国政大乱。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儿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整顿吏指发展经济,对外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威信很高。
国内发展起来了就开始了对外扩张对外输出影响力,这条铁律从古至今未变。晋国对外发展,便与楚国产生矛盾。楚国挺憋屈的,既生瑜何生亮。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宋国一直都是跟着齐国混的,而齐楚在争霸之路上历次交手,算是宿敌。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今天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史称城濮之战。树立国威,称霸武林。
城濮之战中,有个著名的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之”。
这个故事如果当作信守诺言的美谈来看的话,那就糊涂啦,后退90里更多的是基于军事作战的考量,敌疲我打,而非报恩。
楚成王虽称雄一时,奈何造先后碰上齐桓公和晋文公,楚国先后被齐国和晋国压制 。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谋求霸主位置。但晋国就在秦国东边,秦国要谋求东进利益必然直接影响晋国的利益,或者说必须从晋国打开一条大道。但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也不是盖的,跟秦国打了几仗(崤之战、彭衙之战),全部获胜,狠狠封锁了秦国东进的国策。秦国无奈,调整国策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虽然没在中原当老大哥,但是历史也还是承认这个西部霸主的。
风水轮流转。楚国好不容易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终于可以登场做大主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