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有你,无话可说又无话不说的朋友
跟邻居同时关上家门走进电梯,跟同事一起下班走进电梯,6楼,5楼…一秒,两秒…说点什么吧,想想说点什么,太安静了吧
“出去啊。”
“是啊,你也出去啊。”
—
“最近好像不太忙,都不怎么加班了。”
“是呀,最近是淡季,不太忙。”
—
没话找话,只是为了让狭小的空间不要显得过于安静,不要让尴尬因子再扩散。希望时间过的再快一点,走出电梯就可以低头偷偷松一口气。
好像身上缺少热情的亲和力,不仅是隔壁的邻居,不同部门的同事,还有坐在会议室等待开会前的客户,没见过几次面的闺蜜男友,只要时间安静超过五秒钟,就情不自禁的绞尽脑汁想一个新的话题,说点什么吧,说点什么吧,别让尴尬蔓延。
小时候,总被家里人嫌弃话太多,7岁时就可以跟大巴车上后座的大哥哥聊一整个行程。
高中时,好像也可以跟朋友画室的同学聊一整个午饭时间。
大学时跟初次见面同社团的同学也可以顺畅的聊一整路回到宿舍。
为什么进入社会了,最需要这个技能的时候,却丢失了呢?
总有某个时刻是不想说话的。
可能是因为一首让心情起伏的歌。
也可能是今天连续开了两三个会,已经说得口干舌燥。
公共场合,越来越多的人戴着耳机,把头低到手机里,他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不想开口讲话的原因?
离职了很有空,去找老友聚聚,到他的城市已经夜幕降临,突然疲惫感袭来。他开车一起去隔壁城市找另一个朋友碰头,1个半小时的路程,狭小的车空间内,只有音响里流淌出的音乐和导航中林志玲的声音。
虽然已经有几个月没见面,但是没有任何寒暄。两个人静静的坐在车上,车一路向前开。整个行程说的话不超过10句。但是没有丝毫尴尬,也完全不去想我是不是应该说点什么。
三个人到夜宵档碰头,啤酒砰的一声,气泡上涌,三个杯子叮一声碰在一起,畅聊到凌晨。
—
10句话里面包含:
“你看那棵树长的真可爱,一小团,哈哈。”
“可爱个p。”
“🙄”
—
“你歌单里都什么歌啊,真难听,换我的。”
“你的更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