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本事(二):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六讲》——王竞
- 1、非虚构的,真实的?剧情片除外的。有文献价值、使用价值,对人类记忆保存的延伸。
- 纪录片的经典定义:格里尔逊《摩阿那》: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 迈克·雷诺夫(Michael Renov)《纪录片理论》,纪录片的功能:
- “揭示或者保留”
- “劝说或提倡”
- “分析或者质疑”
- 埃里克·巴尔诺(Erik Barnouw)纪录片拍摄者分类
- 预言家、探险家、报道记者、画家、拥护者、吹鼓手、揭发者、诗人、编年史作用、奖励者、观察者、触媒者、游击战
- 从素材到影片,需要补充对于影片价值的提炼。分析素材与题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成立之后用什么形式才能最为准确传达你所表达的主旨?
- 影像的社会化既成为拍摄影像的权力下放,同时也让影像变得泛滥也廉价。因此需要重估成为专业影像、具有流通价值影像的门槛。“我们需要思考电影新的门槛不再是获得影像的手段,而是别的东西。”
- 成为公共影像的条件。
- 符合电影语言的公共语法。
- “价值问题”——公共性
- “实际的流通”——公开与发行
- 把握概念:私人影像与公共影像、素材与题材、影像与影片
- 投资游戏
- 强调“价值”——被拍摄的价值?被关注的价值?被分享的价值?成为文献的价值?
- 格里尔逊和关于“纪录片”的命名
- 格里尔逊是纪录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需要关注“创作性”
- “纪录片”的中文翻译而国内对于纪录片的观念更偏重于真实,而忘记了纪录片中的原始内涵中“创造性处理”的定义。
- 弗拉哈迪:电影界的“卢梭”——介入拍摄,对于人和自然的表达——使用一种新的影像方式表现人类生活
电影——眼睛 观察式纪录片
- 伊文思《雨》 乔治萨杜尔:印象主义影片(影片中的人为痕迹说明这不仅是物质世界里的雨,更是伊文思心中的雨)
- “看”:是积极的、主动的;不仅是眼睛去注视,也是心灵去观看。
- 不干预;说明性解说词;连贯性剪辑而非意义性剪辑;以事件发展顺序为驱动力
- 雷蒙·德巴东与《第十区法庭》:法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状态,其场景本身就丰富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因此导演采取了极简的技巧。——这不意味着所有的题材都适合不干预、观察、固定镜头...
- 理查德·利科克
- 罗伯特·德鲁 建立在电视纪录片小组
- 《初选》展现总统竞选
- 1、公平原则:拍摄者对被拍摄者保持中立的态度。
- 2、1960年 纪录片的断奶:脱离故事片,走向自己的语言
- 《椅子》、《总统诺言背后的危机》
- 《初选》展现总统竞选
- 罗伯特·德鲁和“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 热点事件——高浓度的戏剧题材
- 摄制组分开拍摄冲突的不同方面
- 不干预事件,不加解说词(情绪化音乐、主观性剪辑...)
- 在剪辑台上创造高潮
- “危机结构”
- 梅索斯兄弟 《推销员》
- 技巧:手持摄影与“贴近”原则
- 使用手持摄影的时候,摄影机多对准的是动作比较明显、比较大的地方;动作行程在画面中占较大的比例,小动作在银幕上也会被称一个非常剧烈的动作。——“贴近原则”&广角镜头
- 意外事件、意外动作:突然插进来一个事物,应该本能纪录下来,在判断是否需要接着拍摄。
- 人物纪录片:以人物为主要描述对象,以人物的命运、生活、成长、毁灭与价值为主要驱动力。
- 色彩感的人物
- 重量——一个人受现实制约和生存压力。
- 矢量——事件和人物的驱动;失去平衡的状态 “斜坡球法则”
- 建立平等关系;开放式的提问,提前设计提问方式;采访环境
- 需要时间的等待
-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依靠采访叙述重建事件流程
- 《关于克拉拉的流言蜚语》依靠调查寻找线索,拼贴材料碎片,回顾一个人的一生
- 让·鲁什和真实电影:摄影机拍摄的是现实的表象,我们需要用一些手段,努力揭示背后的真实(参与共享式纪录片)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你幸福吗?”(催化剂)
- 社会中的人:弗雷德·怀斯曼 关注个体的人在社会机构中的异化现象 《基础训练
- 利用空间和人的同构 〈黄河一日〉拍摄30个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的一天生活
- 私人纪录片——自省式
观点
- 格里尔逊模式:利用纪录片使政府和民众达成沟通
- 全知视点:摄影机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观察 ;“专业的、不容置疑的、字正腔圆的”解说词
- 《科尼2012》——使用影像话语的权力:慎重对待你发言时的观点和立场
- 重新组织你的素材:使用蒙太奇
- 20世纪60年代“思想电影” 罗姆《普通的法西斯》重新组织素材,配以解说达到讽刺效果
- 作者视点:局限性;和观众一起走向真相、开放性;罗列信息,让观众找到答案,但不代表作者没有观点。《美好的五月》、《中苏边境旅行》
- 《夜与雾》阿伦·雷乃 现代性思考——旧素材(黑白)、新场景(彩色)
- 主题驱动式纪录片:1)结实的文本逻辑 2)呈现证据
- 迈克尔·摩尔——“坡上的作者”,感性、操纵观众的
- 《超级汉堡王》、《寻找本拉登》、《影片未分级》——作者成为了叙事主体
- 严肃话题、游戏化包装——叙事支架、提供期待和结果
- 纪录片不像文学能说那么多,但能以有力的方式呈现作者想说的话
心像
- “心像纪录片”——不是反映外部现实,而是人类心理现实的纪录片
- 反射型视点——作者也成为影片的观察对象
- 自省式视点
迷踪
- “搬演”或“重现”:组织拍摄还是搬演
- 合法性在于场景的重现问题,源起是法庭判决案件重演
- 必须明确纪录片和故事片关于“真实”的红线
- 故事片的真实在于可信度,纪录片的真实在于作者是否对真实进行加工和改造
- “真实”是一个观众和作者的契约
- 真实对于纪录片创作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伊文思《风的故事》
明天的纪录片
- 戏剧性变强
- 节奏变快,信息量增多
- 纪录片的游戏化 “创、游、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