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王朔《我是你爸爸》这本小说是这段时间以来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了,其有趣之处在于父子之间的关系转换,儿子有时候不像儿子,爸爸有时候不像爸爸,父子关系有时候又成了朋友关系,朋友关系又被传统的父子关系束缚着捆绑着。
小说中马林生和马锐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相依为命的两父子的对话常常让我觉得有趣,因为马锐只是一个小学生,但常常以大人的口吻和爸爸对话,比如与爸爸谈论新闻事件时不时问什么而是去谈论事件背后的问题所在,完全是一个对政治对社会颇有见解的人而不是一个小学生。一个小学生能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件好事情,但这样的好事却在挑战在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
马锐因为在课堂多次指出老师的读音错误,被扣以破坏教学秩序、对老师不敬、带头滋生事端等罪名,被带到办公室多番教育,并勒令写检讨书,马林生作为家长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赔罪,并承诺督促儿子写检讨。马林生在书店工作,自知文字的博大精深,所以他自己起草了一份检讨书让马锐抄写去交付,但马锐认为那检讨书处处都在说自己的不是,简直把自己贬到了最低,自己明明没有错为什么还要承认错误,老师读错了就是读错了,自己自是在坚持真理,笃信真相。不管马林生如何劝说马锐誓死不抄写,一气之下马林生动了手,动了脚,把儿子打得鼻青脸肿,马锐却也不哭不闹任由爸爸的拳脚落在自己的身上,被打怕了就不得不按照马林生的要求抄写检讨书,而这一打也把马锐给打乖了打听话了,从那以后不管什么事情马锐都会请示马林生,出去买糖去跟同学玩都汇报一下,当马林生下班回来后又是茶水伺候又是洗衣做饭的,以前欢蹦乱跳的马锐成了一个小侍童,不管后来马林生跟马锐说多少次,马锐依然乖得不行,听话得很。这让马林生十分无奈,每次马锐问“爸,您还有什么事儿吗,没的话我就去写作业了”,马林生就觉得儿子被换了似的。
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所说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无非也就是屈服在权威下、尊卑关系下小心翼翼过着自己小生活,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乐趣。父母亲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就不去做什么,所作的一些都必须有指令,有规则,才算的上听话、懂事的孩子,才深受大人们的喜爱,而那些调皮捣蛋、拥有自己一套做法和想法的孩子就是叛逆的忤逆的,是不能被大人们所接纳的坏孩子。这到底是可悲的呢还是说这传统的法则就只能是这样子的呢,马锐也不过是拥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认识到的真理而已,虽然谈不上是坏孩子,但也不能被称之为懂事的孩子。而对于马林生来说,他更喜欢一个懂事的儿子还是一个拥有个性和想法的儿子。
马林生终于忍不住,带儿子去逛公园的,坐在凉亭下吃冰棍,意味深长地想跟儿子聊聊,马锐将信半信地听着,也不敢搭话。马林生说,知道儿子跟别的孩子不同,坚持真理是好事,但在这个社会里不是坚持真理就行得通的,马锐只是个孩子,可以任性可以调皮可以捣蛋,因为一个孩子不懂事,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原谅,但他是大人也是家长,马锐在课堂上让老师难堪,落了面子,在办公室里又让主任丢了脸面,作为家长能不道歉吗,打他不是真的想打他,只是一时气坏了,爸爸的话都不听,爸爸叫的都不做,这像什么儿子,当什么儿子,不教训一下不让儿子明白这个道理,将来到社会上可是要吃大亏的。马林生还连连向儿子道歉,打他是自己的不对,也希望以后两个人的关系能恢复正常,像以前那样欢蹦乱跳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过于尊卑之分阶级之分,还提出来让马锐把自己当朋友来看待,而不是爸爸,父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那多好啊。
马锐对这样的说法保留看法,毕竟受过一次教训,依然不敢造次,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爸爸确实有所改变了,逐渐也适应起来,而这马林生却也舍得拉下脸面,当起儿子的朋友来,实属难得,比如跟儿子的同学一起下棋一起玩牌,热烈欢迎那些小学生们来家里做客,活生生一个大小孩;在很多事情上也让马锐自己做主,少过问了许多。但这样的作风却让邻居老友们觉得这没了规矩,大人和小孩厮混在一起像个什么样,大人就该有大人的样子,要给小孩树立榜样才是。马林生渐渐也少和孩子们瞎玩,一个人独自面对着黑夜,竟忽然无所适从起来,不知道该做点什么,以前会对着桌子上的白纸思考着,虽然从未动过笔但这成了他每天晚上的仪式,似乎不这样做就少了什么,这一举动被马锐戳穿了,这不过只是一个形式,压根儿就没什么用处,自从之后马林生再也没有这么做过,而现在更是孤独得很。
马锐问爸爸自己觉得不觉得缺少了些东西,马林生问是什么,马锐说缺少了一个老婆。自马林生和前妻离婚后再也没有续过,一心只在书店的工作和照看儿子的事情上,这么一说似乎又点道理。
这似乎又是另一个传统观念的问题,人老了必须就得有一个老伴,相互照应着,过着生活,才算是生活才能称之为生活,许多中老年人在把孩子拉扯大了以后,都面临着一个人生活的局面,有的人没所谓而有的人迫于无奈不得不再找一个老伴,重新过上两口子的日子,不然就被这传统的口角说个不是。
但另一方面来说,马林生这半辈子都是在工作在照顾儿子,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每天就是上班然后下班回家呆着,跟儿子看看电视聊聊新闻,就这样过了一天,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过去公园逛逛,就连自己工作那家书店所在的那条街,也没有正式走过一遍,看看附近的商店,瞧瞧商店里卖的商品,这样的生活能不无聊吗,能不觉得孤单吗。这似乎也是现在许多中老年人的一个现状,大半辈子的时间交给了工作交给了家庭,而工作也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把孩子拉扯大了,孩子长大了自己也退休了的时候更是百般聊赖。
为了弥补爸爸的孤独时光,马锐竟然当起了媒人,跟一个单亲朋友相互拉拢了一下,给马林生介绍了朋友的妈妈,过程当中虽然很多事情发生,但这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块。
小说里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马林生和马锐之间的对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传统的父子关系也好,现代的朋友关系也好,都被王朔描述得淋漓尽致,而爸爸对儿子的一份愧疚也在最后得到了释怀。而其中的一些情感也让我想起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父子的沟通问题、孩子成长问题、晚年两口子陪伴问题,还有就是如何一个人生活的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