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与沉默的中国人
今天整理邮箱,偶然发现一篇大学选修课的作业...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
可能大多数人会说孙悟空,有人喜欢他一身的神奇本领: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无所不能;有人欣赏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大闹天宫、搅乱蟠桃会、偷吃仙丹、叫板如来、自封“齐天大圣”在花果山称霸一方;有人赞美他坚强勇敢的品行:取经路上从不退缩,遇到妖怪总是第一个上,想尽各种办法保护师父,终于完成取经大业修成正果,换得个“斗战胜佛”的美名……
再问一个问题:师徒四人你最像谁?
是像孙悟空吗?你是否事事都爱和长辈或者上司叫板?是否什么都想出个风头?是否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恐怕大多数人不会这样。还是像猪八戒呢?我想也不会如他那般好吃懒做,遇到点困难就想着要回高老庄找翠莲。难道是像唐僧?身份显贵至金蝉子转世,受观音菩萨钦点去完成西天取经这样的宏图伟业,这份好运想来也非人人得享。
还剩一个人,沙僧。
这是一个经常被读者遗忘的人物,他不如孙悟空那般神通广大,也非猪八戒一样愚拙搞笑,身世还有一丝悲剧色彩。
观音菩萨奉如来旨意下灵山寻找取经人,第一个收服的就是流沙河里的沙僧,他自陈述道:“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的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
原来那沙僧本是天庭的一个尴尬小官,专门侍奉玉帝出行的车马,但他还不是全权负责,仅仅是在玉帝上下车的时候卷一下门帘,故名“卷帘大将”。做这等事,沙僧的一身本领何来用武之地?不妨做大胆臆测:那沙僧参加蟠桃会,看众仙与玉帝、王母相谈甚欢,而自己却只能立等玉帝宴毕为其卷帘,心中难免郁郁不平却又不敢说出,只在一旁憋闷。正出神间不曾想失手打破玻璃盏,玉帝大怒,沙僧因而被贬,只做得个丑陋的河怪,还要遭“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之痛。想那天庭奇珍异宝遍布,区区一个玻璃盏又价值几何,而沙僧因此受的处罚之于老猪带酒戏弄嫦娥、小白龙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怀疑玉帝是否早就想撤了这个可有可无的小官,“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便用这么个借口把沙僧贬到凡间。沙僧却也逆来顺受,就这么把流沙河当成了新家,开始了妖怪的生活。这次只不过偶尔碰到原来的上司观音菩萨,命他与那唐三藏做个徒弟,皈依佛门,便很顺从地答应,从此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读到这里,不禁觉得沙僧的经历像极了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做着与才能极不相称的工作,心里憋屈不敢说,又不敢轻易跳槽或者申请一个新的岗位,不得不为生计百般讨好领导,安分守己地做好那点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纵然这样领导也不看好他,每天过的战战兢兢,生怕犯错之后丢了饭碗,不会反抗,领导安排什么就是什么,只求自己太平。可犯错又是不能避免的,一旦遇到领导心情不好便极有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失去工作。
想到王小波有篇文章叫“沉默的大多数”,语言犀利不失风趣,讽刺了当下中国人最大的通病——沉默,很过瘾,“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因此接触了一些‘弱势群体’,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同性恋者。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沙僧在师徒四人中便是亿万沉默者的代表。
西天取经的路上,沙僧任劳任怨,从不说“散伙”这类话,是个十足的老好人。师父与大师兄、二师兄产生矛盾的时候,他总是扮和事老从中调停,似乎缺少自己的个性和主见。难怪有个相声以此调侃道,沙僧从头到尾的台词只有这么几句:师父,大师兄说的对啊!大师兄,二师兄说的对啊!大师兄,师父说的对啊!二师兄,大师兄说的对啊!遇到妖怪时,打头阵抢风头搬救兵的总是孙悟空,猪八戒也经常打打下手,只有沙僧不抢着去,每次必留在原地看行李和马匹,等他的大师兄和二师兄把师父救回来。若不小心把师父看丢了,孙悟空的性子忍不住骂他两个师弟,猪八戒可不会平白无故挨骂,必会与他争几句,不是我的错啊,那师傅自己不识妖怪被骗去了。而沙僧只是默默的接受,不与孙悟空争论以免招惹是非,反倒帮着劝猪八戒,大师兄也是为了师父好。
当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到灵山脚下,佛主正授予荣誉称号时,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猪八戒不满师父和孙悟空都成了佛,而自己却被封为不温不火的净坛使者,难免向如来抱怨几句,如来向其解释一番净坛使者受万家香火如此这般好,猪八戒这才受用了。而沙僧呢,只封了个金身罗汉,怎么看怎么跟当年卷帘大将的级别相差无二,每次读到这里都不免会给沙僧抱不平,他这一路上对师父忠心耿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行李中装有“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匾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想来也并不轻,从流沙河一直风雨无阻地担到雷音寺,肩膀不知磨破了多少回。他却对这称号什么话都没说,双手合十,默默接受了佛祖的安排。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秉性,‘复善谐剧’,顾虽述变换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从此言得知,这通病不是当下才有,而是明代也就有了。依我看,竟不必到明代,再往前些也未尝不可。想那历朝历代大臣,每日上朝,壮着胆子上奏之人终为少数,大多只垂首待立,不发一言,这种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地呆着,不犯错也不会立功。龙颜大怒时众人均跪,曰皇上息怒,臣等罪该万死云云,皇帝喜笑颜开时众人亦均跪,曰吾皇万岁万万岁云云。随大流总比那爱出风头的人安全,毕竟皇帝不会迁怒于大多数人,当然个别皇帝除外。这些大臣们在自己的同类中隐藏起来,所治理的范围虽不说十分富庶,路不拾遗,倒也非哀鸿遍野,百姓个个怒发冲冠。年终考评的时候,淹没在鼓掌的浪潮里,没有嘉奖,亦不受惩处,来年又是这样。这便是沉默的官员,和他们沉默的政绩。 在这沉默式的治理下,百姓渐渐也都沉默了。
这种沉默,并不是不爱说话,有些人私下里说的滔滔不绝,大有雄辩天下之气魄。可一有当众发言的机会,便沉默寡言,金口紧闭。 “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被人耻笑了他去。” 想想自己,想想自己身边的同学,无事沉默,有事更沉默。老师上课提个问题:这个应该怎么解释?话音未落下面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仿佛每个人都早已胸有成竹,但你讲我也讲太过考验老师的听觉分辨力,自然而然的,老师又会问“那位同学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似世界末日般,沉默一下子涌来,嘴停了眼睛可在忙活,扭个头瞅瞅这个 、瞥瞥那个看有没有站出来解围的,若看了一圈都没有就只能缓缓上扬脑袋用余光扫一下老师,看有没有正盯着自己这个方向,若没有便罢,若正好落得个四目相对,情况就会有些不妙,赶紧低下头祈祷不要叫到自己。老师等着急了又会说“没有人么?没有的话我们点名了啊!”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整理一下凌乱的思绪以防真要点到名字之后没话说。正当感觉周围空气都已经凝固、老师的嘴巴就要张开时候,突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主动回答,便重重地松了口气,身子向课桌上一跨。听着别人的回答,心下里还想:说的不怎么样嘛,要是我肯定比他解释得清楚。
沉默的沙僧,沉默的中国人。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不知道为什么国人会这样沉默,也不知吴承恩先生在塑造了这样一个缺少个性、一味顺从的沙僧形象时,是否也曾思考过他的存在之于取经大业到底有何意义? 在我看来,沙僧就是那个隐藏在《西游记》这部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背后最大的悲剧,每每从中读出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就会有一股强有力的悲伤从心底逆流而上,久久挥之不去。
曾经有一份无所畏惧、敢说敢做的情怀装在我心里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比这更痛苦的是周围人都同我一样,沉默地活着,沉默地死去。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后代,他们后代的后代,也同他们一样。整个国家,正在被一团名叫“沉默”的雾霾紧紧包裹着,大多数人浑然不觉。
© 本文版权归 djaiwjdnk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