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史 ——读《沧浪之水》有感
近段时间又重读了一遍阎真的《沧浪之水》。这部小说以犀利如刀的文笔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了省卫生厅公务员、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从无职无权、空怀壮志,到时来运转、大展宏图的过程。有人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官场小说,写尽了官场众生,人生百态,而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更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史,作家以悲悯的态度观照着知识分子当下境遇以及他们的精神裂变,给予人们以深思。
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该如何进行定位呢?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结构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使得长期处于社会中心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过去所依凭的精神支柱。市场经济使得人文知识分子退居到了社会的边缘,国家、天下都不再需要他们承载,这使得成长在传统理念下的知识分子变得惶恐不安,他们为自己的无关紧要的历史命运感到痛惜,更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而主人公池大为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诞生的,从小他就接受了父亲的言传身教,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人格操守,应该有为天下而忧的胆识和胸怀,应该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有意义地活着。就这样在他的内心深处建起了一座不可动摇的巍峨殿堂,这也曾是中国几千年人文知识分子共同仰望,并耗尽一生去实现与之对接的殿堂。带着这样的理想,池大为走进了北京,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卫生厅。然而到了工作单位睁眼看时,他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他的周围弥漫着当权者无所不至的淫威,充斥着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以及追名逐利、不惜贱卖人格的庸俗鼠辈。为了曾经的理想和信念,池大为一次又一次与现实对抗,直至头破血流。在这样的境地下,他开始对曾顶礼膜拜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尤其是结婚生子后,现实生活的无奈让他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实用主义的人生信条使池大为幡然醒悟,从此开始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蜕变。他彻底地抛弃了曾经坚守的理想和信念,和其他人一起随波逐流。虽然改变是痛苦的,但凭着他不一般的悟性,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短短几年,职称、职务、金钱一下子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可这一切并没有让他变得快活起来,顶着厅长的光环,他感到了存在的虚无。他觉得生活的意义并不存在。衣锦还乡的他在父亲的坟茔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当然这种痛苦不仅是属于池大为的痛苦,更是属于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痛苦。
《沧浪之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再现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精神裂变的过程,使得现代知识分子两难的生存困境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知识分子精神危机提出了深深思考。人文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该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如何进行社会定位呢?
当然不能再是坚守,任何人都无法逃离社会大背景的考验,失去了过去所依存的文化背景,执拗地去维系旧有的文化信条,那只能是食古不化,就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留给后人的不是美德,而是笑柄。那么人文知识分子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化和生存困境呢,作者也没有给出答复。因为他同样没有能力回答,他依然在做探索。是否和西方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一样,走一条别样的影响社会的道路呢。
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曾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最活跃的年代。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极高、拥有大量公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所谈论的话题从国家的政治生活到中西文化比较、科学的启蒙等等。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在大学发表演讲、在报纸和杂志上撰写文章,成为影响全国公共舆论的重量级公众人物。不过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外部的环境因素使得公共场域的空间大大压缩,曾经风云一时的知识分子人物、杂志和群体大都随风而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社会的出现和国外局势的变化,知识界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这些分歧不仅是观念上的,而且也是知识结构和人际关系上的。到90年代末,一个统一的公共知识界荡然无存,公共文化生活发生了严重的断裂,不再象80年代那样,有严肃的公共讨论和一致的公共主题。无论是公共杂志还是知识群体,都出现了重新封建化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如今。公共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随着知识体制的专业化和文化生产的商业化日益严重,这也就造成了《沧浪之水》中池大为精神危机。
当然,即便作家没有给出拯救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解决良方,但这部小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观照和思考已经足够让它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但愿中国今后有更多这样关注社会现实的好的文学作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