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会来吗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变暖”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热点议题。但在“全球变暖”之前,地球经历过一个称为“小冰期”的低温期。那时,人们更担心冬季的严寒,而非夏季的酷暑……

什么是小冰期
小冰期,顾名思义指的是地球出现的“相对寒冷期”。通常而言,小冰期专指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内气温显著偏低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气温偏低、发生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且维持几个世纪。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故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究竟有多冷
小冰期究竟有多冷呢?比20世纪偏低不到1℃。听起来这似乎并不夸张,但这不到1℃的降温是针对全球平均而言。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如欧洲、中国东北、朝鲜、日本等地的降温可能远远不止1℃;而在低纬度地区如印度,以及南半球的降温,则往往不明显,在有些年份甚至很温暖。例如,在1852年的小冰期末期,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气温比20世纪偏低超过5℃,而在低纬度和南半球的一些地区却比20世纪还暖。
小冰期全球不到1℃的降温,却带来了惊人的酷寒。据明末清初文献记载,在小冰期的某些年份,四季如夏的海南甚至有白雪覆盖;广州等地更是多次有平地积雪数寸乃至尺余的记录;京杭大运河南段在11月就开始大面积封冻,冰厚1米多,船只需要有“壮士凿冰”才能每天前行1.5~2千米。在英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周边海水相对温暖,冬天的泰晤士河一般不会结冰,但在小冰期最冷的17世纪末,泰晤士河数次出现了冰封的景象。
小冰期一直那么冷吗
小冰期虽然整体上相对历史上其他时期明显偏冷,但也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那么冷的,在小冰期内,还存在次级的冷暖波动。古气候学家通过对已有的史料、树轮、冰芯、湖泊沉积等记录分析发现,小冰期内还存在“三冷两暖”的冷暖交替模式:有3次相对冷期,分别发生在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以及18世纪末至19世纪;冷期期间则为2次相对暖期。在这3次冷期中,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的第2次冷期最为寒冷,持续时间也最长。
小冰期造成了什么影响
小冰期的严寒气候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社会均有着显著影响。小冰期的严寒使冰川规模扩大,冰川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房屋,也导致了一些北方树木的消亡。由于小冰期内日照减少,欧洲葡萄园里的葡萄变酸,南方的水果如荔枝、椰子等的生长地区逐渐南移,中国江西的柑橘常被冻死,大象的群栖地也从云南昆明逐步南退到了相对温暖的西双版纳。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冬季为寒冷干燥的北风,夏季为温暖湿润的南风。小冰期使得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变小,携带大量水汽的夏季风难以深入到中国北方,这就导致了中国北方不仅要经受严寒考验,还面临着干旱和粮食短缺问题。

小冰期是怎样形成的
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主流的说法是与太阳活动偏弱或大规模火山爆发的单一或叠加作用有关。19世纪末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提出,1645至1715年这70年间,没有太阳黑子记录,太阳活动非常衰微,天空看上去总是十分昏暗,天文学界把这种情况称为“蒙德极小期”,刚好对应了小冰期最冷的时期。然而,近期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极大期和极小期之间的差别对地球气温的影响也不会超过0.3℃。这表明,太阳活动本身的变化量很少,不是障碍,关键在于其他因素对太阳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小冰期内频繁发生的大规模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火山灰与其他混合物质悬浮在高空中,像“盾牌”那样阻挡了太阳辐射抵达地球表面,这可能进一步延长了小冰期的持续时间。

下一个小冰期即将来了吗
自19世纪中叶小冰期结束以来,地球的气温在波动中逐渐上升,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在过去的2017年,全球气温仍然相对偏暖。天文学家通过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年周期。从目前来看,我们处于太阳黑子相对较弱的太阳活动周期中。有科学家指出,如果下个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仍持续偏弱,太阳将进入低活跃期。然而,对于下一个周期太阳黑子的变化,科学家们还无法做到精确预测和准确预报。即便下个周期太阳黑子数量是减少的,太阳黑子活动减弱多久才会造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也还不得而知。何况气候变冷需要长时间尺度的统计判断,目前说即将踏入下一个小冰期还为时过早。
*本文皆为本人原创,并已刊登于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杂志,切勿抄袭,如需转载请联系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