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线描第一课-基础知识
认识线描
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白描),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线描不仅可以勾画静态的轮廓,还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用线和空白还可以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线的协奏曲。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工具-笔墨纸砚
毛笔可分为三大类,羊毫、狼毫和兼毫。羊毫较软,狼毫较硬,兼毫两者兼有。线描所使用的勾线笔为狼毫。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渲染效果好,多用于写意等;熟宣不洇水,是线描所用的材料。颜料可根据来源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颜料,如花青、胭脂等;二是矿石颜料,如朱砂、石绿等。 砚台是研墨的工具,造型多样。
学习步骤
1) 临摹
摹是用通透性较好的纸覆盖在原稿上将原稿描下来。摹最忌讳的就是只讲究把形描出来,而不去关注和学习其中的笔法。临分为对临和背临。对临是对照着原稿画,背临是不看原稿画图。
2) 写生
3) 创作
学习内容
1) 表现方法:用笔、用墨、用色
2) 章法构成:构图、画面安排、留白、主次关系
3) 造型:造型规律
4) 整体关系:协调
品评标准-六法论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
六法依次为:
1)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2)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3)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
4)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5)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6)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参考资料
1. 上课笔记,来源于温颖老师
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