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王朔,没看过他的书,但一定看过已他作品改编的电影或者参与的电视。《阳光灿烂的日子》,《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非诚勿扰2》等等。
他的书倒真的是第一次读。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感觉怪有意思,又是王朔的书,就点开看看。
全书描写了一对九十年代的父与子,他们之间的生活,之间的相处,之间的关系。让人苦笑不得,让人须臾感叹。
马林生是一个中年单亲爸爸,马锐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背景九十年代(百度了一下北京亚运会的时间😂)四合院,小胡同,小卖部……
马林生是个怎么的人呢,读着不喜,可怜又可悲,可气又可笑。人到中年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事业无路,茫然不知。但是又自命清高,不屑落于庸俗,强烈的自尊和虚荣。
马锐呢,说实话初读好几章我都没有猜测出马锐多大,他们父子说话语境,他的说话思维方式都让我无从判断。可能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单亲的孩子,用里面齐怀远(一个单亲妈妈)的话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多少是不懂事的呢,一般都会比同龄人成熟。马锐就是,有主见,有想法。
马林生是孤单的,事业无成,没有爱好,又自恃清高。所以他很大一部分重心无意识的放在了儿子身上。无论是打骂,还是做朋友兄弟,都是尝试和儿子更好的相处。其中不乏私心,但是最终还是父爱。
马林生第一次打马锐是因为马锐在课堂上公然指正老师的错误发音。老师的恼怒成羞和马锐的初生牛犊,师生之间爆发了一次大争执。校方要求马锐写深刻检讨,马锐认为自己没错不肯。最后马林生亲自执笔洋洋洒洒以一个成年人经历过的人情世故加以修饰不分青红皂白写了一封深刻检讨。马锐拒绝誊抄,马林生气急之下一顿好打!马锐屈服……
记得事后马林生说过这么一段话:“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脱轨,除了眼睁睁看着它一头栽下悬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将是螳臂当车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马锐不懂,他当然不懂。只有经历过生活淬炼的成年人才懂。
文中夏青(马锐的邻居加同班同学)的妈妈夏太太说过一段话,真的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希望她们一直天真,无知,又怕到时候一下子经历生活会手脚无措。
马林生打过马锐之后父子关系极度深寒,马锐沉默寡言的抗议让马林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马林生决定换种方式和马锐相处,一种朋友哥们儿的形式。
相互之间称兄道弟,无尊称,无上下。融洽了一段时间,马林生还沾沾自喜。逢人就说他新的教育方式,让马锐当人面夸赞他。马锐就像个马猴到处被马林生拎着宣传他的教育方式。(这段特别不喜马林生。)
马锐忍无可忍,摊牌谈判。你那些是真的对我好,那些是自己虚荣表面好,我自己会观察。这个时候马锐就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成熟。
而且马林生的无大无小,真的是无大无小了。他变得像个孩子,和马锐的同学玩扑克,跟着马锐去同学家玩。耍赖装病让马锐陪着。没有一点儿为父的责任和为父的表率。反倒是马锐在处处妥协着他。
他们之间的爆发是因为什么呢。马林生翻看马锐的日记!马锐的绝食反抗,马林生的积怨已久。父子两人吵架升级,都委屈的鼻涕眼泪一把。马锐看透了爸爸,马林生看透了父爱,对马锐放手不管。
马锐被街头混混儿欺负,恐惧,害怕,马林生毫无察觉。马锐的独自反抗,最终造成伤害。
感觉文中的一个高潮在马锐和检察官的那段对话。前妻来争夺马锐的抚养权,法院征询马锐的看法。在交谈中让我们知道,小孩真的不小,大人有时候不大。有时间大人还没有小孩懂事,他们都在伪装虚伪的过日子。
马锐最终还是选择了爸爸。但是已经有了理性看透了父爱。
爸爸最终承认了马锐的懂事。
懂事的孩子可能也是不幸的孩子吧。
文中还穿插了马林生的感情生活。他臆想中的少女,以及一个马锐同学的妈妈。还是反应马林生的懦弱,虚荣,无为。
挺喜欢马锐,有反抗,有叛逆,但是明是非!
反正写的毫无主线,想到哪儿写到哪。还是那句话,完美不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过程。就当再次回忆梳理一下文章吧。
2019.2.28
尤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