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Psychology:Mood Disorders(精神疾病:情绪失调)
学习笔记18——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18讲》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精神病的普遍特征,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具体表现,以及相关的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
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如何界定“变态”和正常/健康?事实上精神疾病的界定没有生物测试,只有根据行为标准来界定,并跟现有的精神疾病进行比对。这些判断有时候过于主观,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判定:1、社会规范,比如说在一些社会中,可接受行为是有性别之分的/2、环境,表现出某种行为的环境。
在临床心理学中,我们有很多探索式的方法来判定什么是变态/不健康/令人不安的行为,其中有三个特征,我们通常称之为3Ds:痛苦(distress)/功能失常(disfunction)/异常(deviance).给当事人造成痛苦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变态或不健康,抑郁症会造成自己的痛苦,反社会人格会造成他人痛苦。“功能失常”指的是如果一系列行为使个人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正常运作,那么它会被称为变态或者不正常。“异常“这是三个标准里最有争议的一个,因为它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很大,在一个文化里异常的行为,在另一个文化里并不异常。但如果一个行为在一种文化中完全不可以被接受,非常异常,这种行为很可能被视为变态行为。
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列出一系列症状,我们将举出其中的一些例子让我们更加理解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大学时期也是疾病初发的高峰期。情绪障碍最常见的病症有单极抑郁症(Unipolar disorders)和双向抑郁症( Bipolar disorders)。这里是DSM给严重抑郁症列出的标准:一:一个必须条件——病人必须或者表现出悲伤,或者对平时的活动兴趣和乐趣减退,也就是快感缺失;二:至少有四个及以上的症状:1、显著的体重或者胃口变化;2、 睡眠障碍,失眠或者嗜睡;3、精神运动迟缓或激越,迟缓更为常见;4、疲乏;5、无价值感和过分内疚,抑郁患者通常会有一段脱离现实的时期,他们可能相信他们是撒旦,他们必须要自杀,因为他们给世界带来苦难,他们可能不切实际,消极自尊,没有价值感;6、注意力不集中和优柔寡断;7.自杀倾向,自杀行为不止出现在抑郁症中,但在抑郁症中特别常见。三,这些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两周,才算严重抑郁症,事实上,严重抑郁症的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两周,发作一次的时间,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一般是半年。

(要说明的是我们都会有消极抑郁的时刻,可能是遭受某种挫折等,这些情绪很有可能会退化成功能失常,就像抑郁症发作的时候那样。实际上我们没有清晰的标准去界定日常生活中的抑郁和严重抑郁情绪这两者的区别,并不是说日常你的抑郁情绪没有像严重抑郁症患者那样痛苦,你就没事,那些功能受阻的轻度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疗很有可能会变为严重抑郁症。很多抑郁症患者会迫使自己装作正常地过日子,这些人不认为他们应该接受治疗,或者他们羞于求助治疗抑郁症,所以他们一直拖着,到最后会崩溃。)
两极型异常——躁郁症。躁郁症的症状是:1、除了悲伤和快感缺失之外,还会有一段持续加强的高涨或者易怒情绪,高涨的心情至少要持续一周;2、自尊膨胀或者自尊自大,患者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3、对睡眠的需求减少4、比平常更健谈,说话时能感受到压力,说话时会很紧张,会说的很快5.很容易分心,会出现很多像DSM描述的“目标性活动”,6、他们还会参与DSM所称的“愉快但危险的活动”,大量的滥交、吸毒、赌博等。如果一个人至少满足了以上三种症状,并且伴随着高涨和易怒的情绪,就可以被诊断为躁郁症。躁郁症也有一个恶化的过程,他可以从轻微的症状发展到极度精神错乱,如果一个躁郁症患者脱离了现实,他们不会相信自己是撒旦,他们会相信自己是超自然的东西,可能相信自己是救世主等,他们的错觉和幻觉主题经常很夸张。

22%的女性和13%的男性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些阶段患上抑郁症,但躁郁症的发病率只占人口的1%,男女的患病率差不多。抑郁症的患病情况有很大的年龄差距,24岁抑郁症发病率达到15%,然后慢慢降低,到35-44岁又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老年人的严重抑郁症发病率其实很低,一直到80-85岁都是如此。抑郁症还有性别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在13岁以下,男孩和女孩的抑郁症水平相近,但在青春期初期,女孩的抑郁症患病率发生急剧变化,男孩基本持平或者下降,等到18岁,女孩和男孩的患病率几乎达到了2:1的比例。
接下里介绍几个重要理论和疗法——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理论和疗法,人际关系理论和疗法。
情绪障碍和基因有关,尤其是躁郁症。可能某些类型的抑郁症受基因的影响会比其他类型的强。如患有早发性抑郁症的人,也就是第一次发病时间在童年或者青春期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抑郁症似乎受遗传的影响更为强烈。还有一些神经递质与情绪障碍有关,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叫做单胺,血清素和抑郁症的关系,但还有两种单胺,降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也与躁郁症和抑郁症有关。过去认为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尤其是大脑内,没有足够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帮助他们正常运作,但现在有关神经递质的研究认为原因更在于神经递质的受体和它们的运作,这些理论认为神经递质的受体,运作低效,所以即使大脑的突触,有足够的神经递质,神经元也用不了它们,因为受体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所以有些缓解抑郁症的药物,就是改善这些神经递质的运作,阻止传送的神经元再摄取血清素或者血清素和降肾上腺素,所以它在突触上生成更多的神经递质。
基因和压力一起运作,会导致很高的抑郁症患病风险。抑郁症患者的前额皮层活动减少,这表明也许它跟注意力集中、目标性行为、解决问题和调节情绪等问题有关。杏仁体负责处理情绪信息的区域,有情绪障碍的人杏仁体对情绪信息作出的反应,会过度活跃。海马体是负责处理记忆和注意力的区域,患有慢性抑郁症的人,通常海马体会缩小,这可能与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有关。最后是前扣带回,这是大脑里一个负责处理不同活动的区域,但它与情绪障碍有关,抑郁症患者对痛苦、压力以及行为选择上作出的反应也许是前扣回带的功能障碍,导致病人无法对压力作出良好的反应,选择好的应对行为,以及当他们的行为有问题的时候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生理学衍生了一些药物来治疗情绪障碍,比较早的两类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抗抑郁药,现在三环抗抑郁药有时还会用,这种药的药效比较好,大约有60%的病人服用它以后取得很好的疗效,但他们有很多副作用。真正占领市场的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s,帕罗西汀、百忧解之类的就属于这种。
锂是治疗躁郁症的首选之药,它能稳定情绪变换,通过稳定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但服用锂会有很多副作用,会对胎儿发育造成危险,会造成很多肠胃问题,所以这种药不宜长期服用,通常患有躁郁症的人还会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因为锂仅仅对躁狂症有效。抗精神病类药物,这是脱离了现实的病人服用的药,有时也会治疗情绪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ories and Therapy),是基于Aaron Beck的抑郁症的消极认知理论,只适用于抑郁症。“消极认知三联症”根源就是某些认知缺陷或者偏见,所以抑郁症患者的思考出现大量的扭曲,如“情绪推理”“人格化”等,这些思维扭曲形成了对自己全面的消极 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无望感。抑郁症患者还会把消极事件归因于自己。这些认知理论的证据是这些消极认知风格能够预测抑郁症,其中最好的预测抑郁症研究就是坦普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个研究,他们找出大学新生中有消极认知的或者有归因方式的,但这些人从来没有抑郁症发作,他们跟踪这些学生两年。Beck的认知疗法的重要步骤包括识别患者消极想法的主题以及诱因,帮助患者认清消极信念然后质疑这些想法的真正价值,推翻这种想法,然后改变与抑郁症相关的环境因素,并教给患者管理情绪的方法。

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Theories and Therapy)的理论根据是对自我的消极看法以及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预期,是基于养成消极自我观念的成长教育中,明白他们消极的自我观念,并且这些观念是如何植根于他们以前的人际关系中的。人际关系疗法的结构性没有认知行为疗法那么强,它更专注于过去,而认知行为疗法更专注于现在和未来。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现在有很多治疗抑郁症的手段和方法,抑郁症患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自身最适合的一种方法进行治疗,寻求帮助,改善自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