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
《諸法無行經》卷1:
「一切諸音聲, 觀是一音性,
佛說[6]及邪說, 是皆無分別。
法雖以言說, 實無法無說,
能入一相門, [7]則得無上忍。
」(CBETA, T15, no. 650, p. 752, a16-20)
[6]及邪=邪見【宮】。[7]則=是【宋】【元】【明】【宮】。
略说:
声音明明是用耳朵听的,为什么说【观音】呢?观就是思维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毗钵舍那、观行。【观音】不是让你去了别声音的内容,而是思维观察声音的生灭变化以及样貌特性,最终确认其本质。
所有声音都是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波动,这些声波传到耳朵里振动鼓膜,鼓膜将声波转换为生物信号,沿着听觉神经传送至大脑听觉中枢,然后再由耳识、意识来辨别,辨别完成后才会有贪嗔现行。
对于人道而言,外耳是一个搜集聚拢声波的通道,内耳是将振动变为生物信号的转换器,大脑听觉中枢是执行耳识、意识算法的处理器。分析了这个过程,有两点可以确定:
一是,外耳、内耳虽能接触声波,但没有了别能力;大脑虽有了别能力,但无法接触声波,换言之,人是听不到真正的声音的。既然听不到真正的声音,那你听到的是什么?又是从何而来?
二是所有声音在耳识、意识了别之前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换言之,声音本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耳识、意识的了别以及贪嗔现行都只是算法而已,所谓算法也可以看成是长期以来养成的特定的行为模式。经典讲是【无始以来熏习而成】。
这个【无始以来】,不是光说以前世所养成,它远可以到过去无量世,近则可以是刚过去的一刹那。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也算。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你能读懂这些文字?
这个【熏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会变化,如果不会变化就谈不上【熏习】了;二是能保持,如果不能保持【熏习】了也等于没【熏习】。思维观察的重点就是这个【熏习】的过程,需要确认的是【能保持】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