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行的人生怎么都不行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
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局外人》开篇的第一段。
开头的那两句话,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者在一开始便定下了整本书的基调和气氛,其中也暗含了本书的主题。我相信,对于《局外人》,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就算没有看过,也多多少少听过。或者说,“存在主义?……你在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好像听起来有点熟……嗯,对,是这样……”。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我们的作者加缪了。

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生于1913年11月7日,逝于1960年1月4日,去世于一场车祸,年仅47岁。在他44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成为了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很多人对加缪的认识是,认为他是一名存在主义文学家,但作者本人是多次否认的。其实,在我看来,他就像很多作家一样,无法用一个个标签或者“主义”来定义的,毕竟,他还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你要怎么说。
《局外人》大概是在他26岁生日之后写完的,还不到27岁。小说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引起了读书界广泛而热烈的兴趣,而《局外人》正是加缪文学路上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
那么这本传世之作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以现在的潮流眼光来看,都可能谈不上是故事,更像是一些日常生活片段的组合,然而真的这么简单吗。我想未必。

故事讲述的是,小职员默尔索,在平庸无聊的生活中,稀里糊涂地犯下了一条命案后,被法庭判处了死刑。这其中没有什么起伏转折,更多是生活中苍白的细节描写。一开始,默尔索接到了母亲的死讯,但他没有多大的感情起伏,就像平时无聊的日子一样,去参加母亲的葬礼,甚至在葬礼上打瞌睡。葬礼后,默尔索遇见了过去的同事玛丽,两人勾搭上了。之后,默尔索又卷进了邻居雷蒙的是非之事,在海滩上,自己糊里糊涂地,就犯下了杀人的案件。后面便是,监狱,法庭,最后,默尔索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了死刑。其实就案件本身,默尔索完全是过失杀人,根本不至于上升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而这其中的现代司法,便是荒谬之处了。
这本书的主题,主要探讨了关于人存在的问题,个体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荒谬以及无力。其中,作者着力揭示了现代司法罗织罪状的邪恶性质。在我们当下这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默尔索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在法庭上,默尔索完全有申辩的机会,但他“我怎么都行”的思想使他失去了话语权,甚至,面对人群社会和司法机制,他真诚地感到自己心虚理亏,有时候还觉得“自行惭愧”。但其实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他的这个案件完全可以定为轻量级,不至于到死刑的地步。并且从一开始,默尔索就感觉到,司法上的所有人,不是冲着他的案件来的,而是冲着他本人来的。法庭甚至都,没有好好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对他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思想进行了攻击,比如,在母亲葬礼上打瞌睡,说不出母亲的年龄,以及葬礼后马上会女友。直到后来,连默尔索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个案件的被告人到底是谁,他觉得被告人有冤却无法诉说。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到最后的判刑,默尔索一直都像个局外人一样,一点也感觉不到自身的参与,这其中的荒谬正应和了书名《局外人》。
《局外人》,我是在高中时看的,那个时候我看这本书,在默尔索身上找到了一些共鸣,最主要的是他眼中的世界,在模糊中与我那段时间里眼中的世界有了某个角度的重合,所以,《局外人》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可能是一些感受,一些感官上的共鸣。当然,现在看起来默尔索的性格并不像我那个时候认为的那么勇敢和那么无畏,相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见了他这种性格的负面东西,比如消极,不作为,脱离社会等。但那个时候,我毕竟还是一个单纯的高中生,一时不能客观的看待问题,便在不知不觉中,中了“存在主义”的毒。当然,这只是一句自我调侃的话。

如果要说,《局外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那恰恰不是什么深奥的主题,而是加缪的写作手法。翻开第一页,顺着第一段看下去,便是一股浓浓的加缪味道,那么冷静,那么简洁有力,像一幅幅清晰无比的电影画面,在我眼前顺畅地滑过,如果仔细看,你会注意到这些画面,大多都是曝光过度的,但组合起来,却别有一番不同的风味。这里面,那连绵跳跃的节奏和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些细碎的日常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更贴切的默尔索眼中的世界。这当然是电影艺术无法传达的地方。
在当下,我们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了社会的变化。生活工作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却反而剥夺了我们一些简单纯粹的快乐,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感受到周边异己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孤独感。这种类似的感觉充斥在《局外人》这本书中,或许,我们可以在里面寄托下自己的情感,寻找到那个自己的树洞的入口或者学习如何在惨淡的境况下奋往直前。适度的关注一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迎接考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