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宜读杨绛
我自认是喜欢看书的人,但也自知是个不求甚解的人。看书只凭喜好,只求与文章心意相通,没有目的。
几十年来,没看过杨绛先生的文章,她先生的【围城】倒是看过好几遍。无非也就是长篇小说的缘故,容易忘记所以可以一再读。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是觉得那些现在不会再有的情景对话新鲜有趣。后来看了许多书评,我完全get不到【围城】的伟大意义。甚至于婚后再看【围城】,还觉得钱先生对婚姻那块不甚了解(大概因为杨钱两位是伉俪情深的缘故)。
但无论几遍,【围城】对我而言,到底只是一本小说而已。。。
去年或是前年吧,杨绛先生离世,一时间新闻报道,朋友圈各种刷屏,新作旧文一并被反复提起,各种名言名句被炒得热火朝天,好久都不得消停。我无感,句子当然是好句子,可你光看一个句子就能理解她在说什么?我理解不了也参与不了。。。虽说很多人借此各种装b,但事是好事。。我也因此得见一个书名叫【我们仨】。
前天突然鬼使神差的上网搜豆瓣读书排行榜,【我们仨】赫然在列,我隐约知道是关于家庭琐事的,没料到评分那么高,杨绛到底说了些啥?
人到中年,是不容易落泪的。第一部分看完,好像自己也身处于那条河堤上,前面是一片片迷离如雾的垂柳,看着杨绛先生一家在人生的无奈之中辗转,顷刻就在被子里掩面痛哭起来,真是止也止不住的悲伤。这场生离死别,她不煽情,就是直白的让你看见人生的无奈,就是无可奈何!打出来,我仍觉得悲伤,,,,人到中年,方才识的这四个字。
第二部,第三部看完,意犹未尽。。。免费的kindle版本里怎么没有附录园园的文章?!
杨绛先生是真大师!文章是浑然天成的大气,日常细碎的小事她能写出意境来。论文章大气这点上,我觉得比她先生更强,我想杨绛先生心里是不是总有一片湛蓝的天,她坐在棉花般的白云朵里俯瞰着我们。抬头,才能看见她。
平淡的文字描述的是流水一般的往事,无论是吃喝拉撒的日常还是载入史册的岁月,她都是一个调子。像闲花淡淡春的悲喜,不着颜色。他们只想守着这天下的书,安心做学问,就谁也伤不着他们,谁也夺不走他们的幸福,那种满心满怀,踏踏实实的富足感,真真没见过,羡慕死我了。
我少年离家,中年尚未归,去国的人大抵都是为了奔个好前程,我也一样。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冲到底,以为从此可以居功自傲得赏封侯,却未料前路一个急转弯,没掉下去就算你赢。
这个年纪的我看杨绛,自觉是好时候了。有了点人生无奈的见识,也教我看到真正的富足,是时候与自己和解了。
谢谢杨绛先生,想必你们已一家团圆了,祝永远幸福。
2018年5月31日 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