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西弗读完夏奈《伊斯坦布尔的一年》

第一次知道伊斯坦布尔,是看了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作者也在文中提到了,猫在伊斯坦布尔的地位,介于人与上帝之间。现在记住的大概(喜欢的可以自己去看书):(作者)梅州人,广州上大学,北京、上海各呆过几年,出国去过很多地方,最后决定在伊斯坦布尔居住一年,是想以本地人的身份,真正体验当地的生活点滴吧。里面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分别已久的同学的另一种人生,从而感慨,(作者)对人生的态度:趁年轻,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再不疯狂就老了。。之类的鸡汤。这个鸡汤确实很给力。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是毕业6年(大概记得是),作为读者的我,也刚好毕业6年,人生经历过于简单了,毕业直接签了体制内,国企,从事工程技术类,刚毕业那两年想过要不要出国,过另一种人生。后来,后来,就这样拖着拖着,人也“老了”,像当初签工作时,就想过,人生终究还是趋于平淡的,工作后,男生基本2年一变迁,升为副主任。女生的前途在体制内,自然是妄想了,我们单位女生的最高职务是正科(前提,人家有jd后台),再努力的付出,和别人的吊了郎当,拿的钱没准比你还多。就这样,马上奔三了,感觉在这里没有什么可留恋的,除了这份稳定收入,工作后想结交朋友感觉更是天方夜谭,脾气合得来的,人家结婚生子了,一天到晚奶娃养活家庭,再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脾气合不来的,只能表面和气罢了,不深交不演戏,各自安好。都说婚姻是围城,工作也是围城,体制内和体制外,只是工作模式、结构组成不同,并无太大差异,同是圈里的想出去,圈外的想进来。而且,南北方的文化差异,确实存在,像我这种,性格直,不善交际,当不了戏精,拍不了马屁的,在体制里也没啥活路,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业务科室,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可是6年过去了,男生换了3批了,别人都管我叫姐了,工作上也要经历7年之痒了,一辈子就过这一种人生,感觉自己并没有赚,爸妈也年纪大了,俩人做伴从老家去北京看病,心疼他们,让他们来广州找我,嫌远。年后回来上班,同时也在找北京的工作,还没30,正当年呢,投了很多简历,因为经验太单一了,还是希望有机会回去。回去成家也好,和爸妈一起到老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