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小孩

过年回家乡探亲,今次回的这个家乡是真实的大山里的来自全省各地打拼生活的七大姨八大舅的家乡,今次探的亲除了七大姨八大舅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我的堂哥姐儿们,还有他们积极响应二胎政策马不停蹄生下来的一堆孩子,算上堂姐肚子里那位未知性别的不多不少刚好凑齐两桌麻将。 实不相瞒,这个家乡呢,加上今次总共回来了两次,除了山路十八弯给我这个万年晕车党带来的生理加心理双重阴影外,还有就是山里的亲戚们常年没走动造成根本不认识一时间也理不清复杂家族成员关系的尴尬和(方言)语言不通、半懂不懂只能时不时抛出干笑缓和气氛的升级版尴尬,今年面临的新挑战,没错,就是那一堆我勉强记住了名字的孩子们。 怎么说呢,这一群熊孩子,具体数量为5(婴儿1生病没回来,婴儿2暂时造作不起来,胎儿3当然只能在腹中翻滚),大都是幼稚园的年纪,和每个普通家庭同年纪的小孩一样,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玩,变着花样儿玩,做小孩嘛开心最重要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争抢,争抢的对象是否具有相应的价值并不重要,小孩子是不会考虑这些的,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享受那一份在其他小朋友赤裸裸的嫉妒与哀嚎中收割战利品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因此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争抢一些毫无意义且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动画片里的虚拟角色,争着抢着便很快进入了互相“宣布主权”的阶段——“是我的”“那是你买的吗”“那是我妈妈买的”,谈判未果就忙不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一言不合就扭打在一起”。在一旁观战的我目瞪口呆不明所以手足无措,显然很多年没有机会被卷入小朋友的战争中了,彼时为了不被大人指责完全不管顾小孩整天只会玩手机,只好硬着头皮重新戴上伪善的面具,悠悠晃晃飘入战场中好声好气地进行疏导调停。做完一系列维稳工作后,不管这群小孩是否还在灼热地仇视着对方,当下束手无策也懒得再动的我悠悠晃晃地回到沙发上心有余悸地玩起手机。你要知道,当我独自一人手无寸铁地回家探亲时,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来自亲戚们全方位的人身攻击兼人格打击,所以玩手机的时光异于平常,显得弥足珍贵,毕竟玩手机这件事也是要遭受持久的严重辱骂的。 事及此,我必须要收回当初那句“当幼师好像也蛮不错的,我都后悔没有读幼师。”这种对自己人生毫不负责的话。太羞耻了!难道之前我还没有清楚认识到自己是多么地厌烦小孩吗?竟然口出如此愚蠢至极的狂言。此番非得深刻反省了! 以及,再度深刻地怀疑人生了,回想曾经这个年纪的自己,什么嘛,跟她们一比完全不像个正常小孩,被父母逼迫成为行走的“孔融”,不管是不是自己爱吃的“梨”,总之让姐姐让弟弟让天让地,除了收获一堆“懂事”“乖巧”“文静”的不走心夸奖之外,这个努力讨好某人到无视自我真实想法的“好孩子”,最终却没有好下场。和所谓“舔狗舔到最后注定一无所有”是一个道理。 回忆惨痛不堪的往昔,孩童时代没有真正撒过娇,日常忍耐着“小孩子赤裸裸的欲望”,努力扮演的是毫无生趣的“别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屈心抑志“忍饥挨饿”还要保持三好学生战术假笑的小小灵魂怎么能不积蓄负能量呢。于是虚假的三好生也扮不长,逐渐暴露出虚弱无能、自卑又自负、歇斯底里的自己,人皮面具耷拉在毫无生机的脸上,摇摇欲坠。 不管是哪一边的自己,都没有真正被接纳过,包括自己。既无法抛却真实无能的自己,将面具化作真皮,进而迈进大人们为我打造的未来;又因为懦弱不敢主动扯下面具,本我逐渐被虚假人格吞噬,但一息尚存苟延残喘。精神状态极不稳定,在两种极端之间反复横跳,直到有一天——三好生的虚假面具终于到期再也挂不住了,“啪嗒”一声砸在粗糙水泥地上,苍白无力的面庞第一次完完全全暴露在空气中,几近窒息……就这样,我被迫接受了真实的糟糕的自己。 面具消失之后,面对这个面目模糊的我,周遭的大人们纷纷开始置换上了质疑的镜头,不安的射线始终充斥在对话空间里。而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的事实,摆在眼前,铁证如山,推翻了他们先前对我的所有期待,捂着心口喃喃道:你以前不是这样的……难以置信,痛心疾首了!就在我企图用自黑来安慰他们一番的当口,他们便率先一步将我骂了个底朝天,瞬间让自黑变得可有可无。 以我以往当小孩的失败经历(没错,当小孩也是有失败经历可言的,可以说就是因为当了一个失败的小孩才顺理成章地长大成为一个失败的大人。),再看眼前猴窜的熊孩子们。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性,毫不掩盖自己的欲望,一天到晚疯疯癫癫吃喝玩乐,没有任何需要刻意讨谁喜欢的心理负担,因为根本无需刻意努力,就能轻轻松松收获爱,同时他们也相信,大人们是真心实意爱着他们的。绝不可能想到我是如此别扭且伪善,明明心里讨厌小孩到不行了,还得装出一副纯良无害温柔宠溺的大哥哥嘴脸,恐惧着不经意的目光碰撞,丑恶的内在无处遁形。 也许完完全全是我自己的问题吧,一个与生俱来心思奇重的小孩,不相信有人会去爱那个真实的自己。即便眼前人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宠爱自己,甚至多次被外人指为溺爱,也只当作是作为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对子孙后代的天然关爱。与爱我“这个人”本身又有什么干系。 事到如今,再去心疼那个——“去超市买零食要心算一克约等于多少钱哪种比较合算怕浪费大人钱(我敢保证当时绝对是我一生中数学能力max的时刻没有之一)”“小朋友一起玩却留下自己一个人收拾残局,对大人抱怨却得到‘没关系,这又有什么’的回答”“总是无条件充当让梨的孔融,无论是作为哥哥还是弟弟”“不知不觉被当作了‘别人家的小孩’,不仅没有因此收获更多真切的爱,反倒被敏感的童年好友疏远、嫌弃我惺惺作态”——活得拧巴到不行的小孩,又有什么意义呢?童年早就过去了,远去了,失去了。 对比来看,我实在没有办法总结出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以及这个“好”到底是自己也可以受益的“好”还是只对外粉饰对内损耗的“好”……当过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也一步步成为了大人眼中的“坏孩子”,而如果非要自我评价的话,我应当被归类为“废小孩”,不论是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我都是实实在在废掉的一个人了。我的失败经历就当作血的教训捧出来给你看看,总之不要活得像我这样就是了。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人生是有接踵而来的苦不得不要吞下去的,拥有一个任性的童年有何不可,反正还有时间可以慢慢长大,而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无论是撒娇的机会还是学会与人正常沟通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