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更容易感觉孤独吗?既然无法摆脱孤独,何不尽早学会如何与之相处
如果你也孤独,那么你也需要读这篇文章,孤独是我们进化出更加复杂心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你也孤独,那么你也需要读这篇文章
本文首发至“沃克动力”微信公众号
第 2 篇推文 / 字数 4000+ / 阅读需 8 min

WALKER:
这个标题看起来既偏激又显得很刻薄,好像是牺牲了孤独在浪漫文化里的独特魅力,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而且还把因缺乏社交技能带来的孤独感视为一种美德。
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一下,这里说的聪明不等于智商的高低,和衡量头脑聪明的标准毫无关系。在此我们只讨论“情商”。
本文也会介绍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列举应对孤独的方法。
No one has ever properly understood me,
I ha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anyone,
No one understands anyone else.
—— Goethe
1
越“聪明” 越孤独
情商存在(或缺失)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指的就是一个人能否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能对他人敞开心扉,袒露自己令人兴奋也更私密的想法,同时还能留意到那些穿梭于自我意识里,美妙、独特、深刻的经历和情感。
但往往大家都恪守着世俗对于正常人的定义,我们迫于压力,也会要求自己去迎合周围的环境,我们倾尽全力去塑造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定义的,更大胆、更狂野自信、更气势凌人、能得到社会认可的躯壳,娇柔造作的伪装真实的自己。因此也会经常忽视自己最真切也最丰满的感受、欲望和想法。
有一点可以确信,当那些乐于自我坦诚和自我观察的人,尝试着坦率分享自己的思维时,极易遭受他人的不理解、排斥、鄙视甚至厌恶。因为他们的想法中可能有些观点,无论是关于政治、建筑、家庭生活或性取向,听上去会比常人的观点更阴沉、激烈、偏执或柔和。
我们一旦发现自己坚信不移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并不以为然,甚至完全相反时,我们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感受和思考,并感到无比孤独。
2
孤独存在的原因
没有什么东西比承认自己很孤单更令人惭愧的了,基本上我们认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应该不会被孤立,除非他们刚搬家或者刚离婚。
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感到孤单是作为一个高度智慧高度敏感人类的正常反应。是我们这种复杂生物天生自带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面临一个基本的孤独感——存在性孤独,即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另外一个人可以每时每刻的陪伴我们或百分之百的理解我们,所以不时的会感到孤独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但如果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却有可能给周围的人造成不小的困扰。

我们的一些想法非常的独特、微妙、或是惊世骇俗令人感到不适 ,所以不能时刻自由表达内心所想。由此我们在坦诚自己的内心,和被人群所接纳的需要之间犹豫不决,并且可以理解,大多数人最后都选择了后者。
认真倾听一个人诉说,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共情能力,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别人,我们不应该责备他人无法看清我们的本质。他们或许会愿意和我们见面、聊天或约会,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并只会只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关心自身的生活。
我们都会独自死去,这意味着我们也必须独自承受生的痛苦。其他人可以给予鼓励,但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仿佛是独自漂流在在大海上,淹没在浪潮中,即便是关心我们的人,也只是能站在岸上,向我们挥挥手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很难找到与自己灵魂频率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渴望灵魂的一致,却总遭遇到持久的失调,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出生于世,是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阅历的产物。所以我们想法各异。比如出门看电影或者晚上看星星,当你想要对方说一些浮夸浪漫美丽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或许内心想到的只是索然无味,甚至是痛苦的生活细节。虽然这真的有点滑稽。
3
孤独的不可避免
我们几乎不太可能遇见那个真正理解我们的人,即便他们真的存在,甚至他们可能在人群中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对于这种联系我们双方都不会有丝毫的感知。又或许他两周前已经死于某地,又或者他20年之后才会出生。
这并非只是一个阴谋论,而且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我们越是有想法,有见地,周围与我们心意相通的人就会越少。
这也不是一个浪漫的寓言,孤独是我们进化出更加复杂心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性思维,主要作用是做divide(区分),divide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因为divide以后,我们才能分析单个事物,了解它的属性,才能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定律和规律。了解了这些定律以后,才可以创造新的东西出来。
但是divide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把东西拆分开来,人也变得越来越个体化,每个人都是为自己个人打拼。而每个人的孤独感,则是心灵的感性认识催生的对连接和沟通的渴望,在这种状态下,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这是社会高度演变带来的必然结果。

纵观人类史,相比两个人能够有共同语言而言,人类对性的需求是更加急切的。因此我们轻易的去确定关系(婚姻或是恋爱),也因此许多人被锁定在一段没有共同语言的关系之中。回想起来,或许是因为当时我们不可救药的沉溺于她鼻尖优雅的弧度,或是他眼睛里令人惊讶的色彩。但我们不应该对这种弥漫的孤独感感到恐惧或不适。
德国作家歌德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在生命中他拥有许多的朋友,在生命几近终点的时刻他愤怒而痛苦的喊道:
“No one has ever properly understood me. I ha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anyone. No one understands anyone else. —— Goethe”
没有人真正的了解我,我也没有完整的了解任何人,没有人真正完全了解任何其他人。 ——歌德
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来说,这是震撼而有意义的呼喊。
当然这不是谁的错,而是智慧和成熟的代价。这一现象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是格外普遍的,大家看起来每天过得很热闹,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没有人走出过自己的岛屿,真实地踏入过他人的领地。
的确,手机、社交软件是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是并没有丝毫缓解我们的孤独。有可能,当我们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忽略周遭的现实时,我们变得更孤独了。
如果我是想在网上寻求刺激,那么刺激的阈限会越来越高,直至最终再也无法满足。如果我们只是想通过手机排遣寂寞,无论我们刷多久的抖音,最后还是会发现,这终归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归根结底,没有一款社交软件可以治愈孤独。

要消除这种孤独感,就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打开我们的心灵,用心灵跟他人的心灵交流连接,这就是所谓的“深度沟通”。
4
通过深度沟通来应对孤独感和空虚感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和空虚是由于人们没有获得足够的、令自己满意的社会联结,而导致的不舒服的情绪体验(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普通的、浅层的联结并不难达成,几乎人人都拥有一些这样的联结。但真正难以获得的是深度的、直达灵魂的联结,而深入的对话则是这样的联结达成的必经之路。
没有深度沟通也会让我们距离自己更远。在深度沟通中,我们有很多暴露和表达完整的自己的机会——包括自己对自己感到不确定的、不满意的、不能接纳的那部分自己。是在这样的沟通中,我们有机会做完整的自己,甚至我们可以因为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接纳而更多地接纳自己。
一场高质量的深度沟通,甚至能给人一种“精神高潮”般的喜悦感(ecstasy)。
如何进行深度沟通呢?
1. 选择对的对象
彼此有深厚联结,或是有潜力建立这样的联结,拥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和相似的智识水平。如果我们总是期望和不正确的对象发生这样的沟通,或许也注定会一直失望。

因此,我们要明白,只有当你想要与其进行深度沟通的对象,也具有这样的意愿及能力时,深入彼此灵魂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
2.真实的自我表达
深度沟通中的“真实”要求人们放下自己在很多社交环境中的“面具”和“人设”,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思考和感受。

人们都需要在沟通中真正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这意味着,Ta要能够尽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及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基本的沟通技能
最后,我们还需要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比如在沟通中共情的技能、循序渐进地暴露脆弱的技能、以及倾听的技能。

请相信,当你鼓起勇气走出自己的小岛,去和另一座岛屿相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风景一定比你想象中的更加美妙和辽阔。
4
“艺术创作”是升华孤独的方法
总体来说,很少人能坚持做到自我坦诚和自我观察,因此愿意交流真知灼见的人也少之又少。但有一种方法非常适合于应对高情商者蓬勃的表达欲和社会隔绝感, 那就是进行艺术创作。
"One can be instructed in society, one is inspired only in solitude.”
—— Goethe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
一旦我们开始接受孤独,我们会获得创造力。我们可以送出漂流瓶,我们可以写诗、写书、写博客、唱歌、参加活动,在意识到周围的人永远不会完全理解我们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他一些人,无论是穿越多远的时间与空间,或许可以理解我们。
艺术的历史价值在于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一群人的思想与感情,这些人受限于各种现实的条件,未能发现周围可以交谈的人。我们却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艺术作品中解读出这种深刻的情感并获得深刻的共鸣。
或许是一位罗马时期的诗人,或是一位流行歌手的词句,刚好描述出了我们心中的忧郁。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到一段话或是唱起一首歌时,感觉到它是如此的直击灵魂,让我们感动或兴奋不已。只要给予合适的机会,孤独会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联系紧密的亲密关系和灵魂深处的共振。
5
孤独催生的艺术
艺术创作是人类的私密日记,记录了所有在常态社会背景下无法得到语言表达的话语,但这些话语在艺术和观众之间亲密坦率的交流里找到了栖身之地。创作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爱与恨,情与欲,各种激烈的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表达在作品中。

世界各地的图书馆、电影院、画廊收纳了所有无法轻易融入世俗社交场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也承载了我们作为观众急需表达和倾听的东西,毕竟我们都有一颗孤单的,渴望交流与连接的心。
也许高情商的人,即使有人陪伴也难免感到孤单。但他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心心相印一般的相伴感,哪怕这些陪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6
孤独感存在的终极意义
孤独给了我们与自我对话的机会,也给了我们独特的性格,使得我们不会人云亦云。让我们不用去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去发展出自己的看法。或许现在我们会被孤立,但却会和之后理想中的那个心意相通的人更接近。

孤独赋予我们优雅和奇妙的迷人感,它的存在意味着我们还有更多关于自己内心可以了解的东西,而这些地方传统的社交模式无法给予我们空间去了解。孤独感是一种有灵魂深度的体验,这是值得骄傲的。
"The more powerful and original a mind, the more it will incline towards the religion of solitude."
—— Huxley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
当我们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孤独时,我们仿佛加入一个名人堂:
这里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李白;

这里有落笔癫狂,点画星空的梵高;


这里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
不知我之梦为蝴蝶,还是蝶之梦为我的庄子;
不屈厄难,谱写命运交响曲的贝多芬;
还有身体桎梏于轮椅,思想却穿越黑洞的宇宙之王霍金;

这里有用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存在主义的萨特;女权主义的伏波娃;万有引力的牛顿;还有达芬奇,安徒生,简.奥斯汀,尼采......
更有早就意识到人类越是文明,就越是孤独。《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作者凭借此书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正是这些从古至今一个个孤独的思想者们,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如熠熠生辉的满天繁星,照亮了人类认知世界的黑暗。

忍受孤独总好于向周遭事物虚与委蛇地妥协。孤独也许真的是我们为了追求理想中的陪伴,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孤独状态下,我们进入了一种漫长而又宏伟的时间洪流之中,惊讶地发现自己与如此多伟大的灵魂并肩而行。
· END ·
文、译 / WALKER
图 / 网络
source:
Khazan, O. (2017).How loneliness begets loneliness. The Atlantic.
The importance of loneliness: Brendan Myers at TEDxGuelphU 2014
https://www.theschooloflife.com/therapy/
https://www.youtube.com/theschooloflife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XX3dJUAGY&t=91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CR6P5rsXU

本文首发至“沃克动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