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第一卷)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0222)
盖洛普曾组织关于“帕奈”号事件的民意测验,发现70%美国人赞成美国从远东完全撤出,包括撤出神职人员和传教医生。“显然,除了格鲁先生外,美国没人记得“缅因”号沉船事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犀利的写道。
只要了解战前在美国人印象中,海洋浩瀚无边,这样“大萧条”时期的孤立主义就很好理解了。
他(罗斯福)说:“无法纪的现状正在世界蔓延。疾病开始蔓延时,为了控制疫情,保护社会不受疾病的危害,大家会赞成对病人进行隔离检疫。”总统说,热爱和平的国家必须和世界上各国配合。这富有文学色彩的布道是罗斯福总统的特色所在,正如总统所望,这的确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却是震耳欲聋的反抗声。……他已经触碰到了这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一夜间,他就被逼到防守地位。后来,他向一个朋友坦言:“你努力引导人们向前,回头却发现无人跟随,这是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啊!”(笔者注:二战初期的美国,全国都陷于孤立主义的思潮中,一致反对参战,只求自保。)
记住反对派们的本性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些本性,也正因为罗斯福总统深知美国正处于危险境地,他才陷入一种历史性的进退两难中。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不得不开启新的先例——扩大总统的权力。后来这些权力被忘记了国会才拥有宣战权的总统们滥用,但如果不这样做,用塞穆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的话说:罗斯福总统自己也有可能因为无法履行总统誓言而自食遭受弹劾的恶果。
在这多事之秋里,缺少军事编制的现实问题使得罗斯福承担起游说者的责任。从来不会有国家洗耳恭听他国讲道理,但至少要尝试。他试图以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取代相互侵略,尽管这一尝试在西班牙与中国皆已失败,他仍然勇敢的致信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提出召开一个大型国际会议的建议:在不付诸武力的情况下,修订条约,保证各国都能获得所需原料。张伯伦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他有自己的打算。他在回复罗斯福的提议时说,这一协议会影响大英帝国对纳粹独裁者们的“新政策”。
总之,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把美国从长眠中唤醒,抓耳挠腮,惴惴不安。轰炸、入侵和战争突然间就要发生了,所有这一切直到上一个夏天,美国人连想都不会想。广播电台把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剧院,挤满了心神不宁的观众,慕尼黑协定签订4个星期后,一位年仅23岁机智的制片人大喊一声:“开始!”
《世界之战》的播出和其他大动乱一样都表明了一个道理:美国人的神经已经越崩越紧了。那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财富》杂志指出,人们开始相信劫数已定却没有说人们陷入绝望。虽然人们可能会觉得未来难以把握,但是心里都有一种力量,他们觉得20世纪30年代已经是美国的谷底,之后必将走向历史性高潮。在这方面,广播也起了作用。同时,欧洲局势日益紧张,危机逐渐加深,自然不容忽视。这段时间,美国焕发生机,弗兰克.布鲁克豪塞回顾那段岁月时写道:“那段时间,确实许多方面都残酷无情、令人心碎,但尽管饱受煎熬、满心痛苦、失望透顶、损失惨重,人们最终扭转了局面。美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气风发。”而且,罗斯福号召美国人不要茫然若失。他相信,只要他还在位,在他的英明领导下,美国最终必然会走向辉煌。(笔者注:美国人经历了残酷的经济大萧条之后,终于渐渐走出低谷,每一次考验都预示着接下来的更进一步的成长和成熟。)
因此,20世纪30年代以饥饿的呼喊开始,却以慵懒的哈欠结尾。这次没有马恩河战役,甚至连略显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没有。美国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国际问题将要压倒国内问题,可是作为时代标志的不过是一些小事。——“第六章 笼罩在原始恐怖的阴云下”
1939年秋,4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将被卷入欧洲战争。可是法国沦陷后,战争危机加剧之时,反倒只有7.7%的美国人持这种看法了。1940年年末,60%的美国人认为英国正在为美国的利益而战,但只有13%的美国人同意美国参战。到了1941年,《财富》杂志调查结果显示,67%的美国人愿意追随罗斯福总统参战,但仍有70%的人反对战争。引述林肯总统曾在1862年说过的一句话:“实际上,我们已经处于战争之中,但人民大众还未下定决心。”(笔者注:即便这个时候,美国人的孤立主义依然严重,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外部事件推动一下,日本人的野心和盲目自信随后将给美国人民一个下定决心参战的充分理由。)
罗斯福原本希望,让美国舰队出入与德国有冲突的线路,那么早晚就会产生矛盾,引起公开的敌对战争。但是希特勒一直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总是选择一再忍让、视而不见。世界另一端的日本虽也屡次遭到类似这样的挑衅,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也并没有上钩。而现在,大家都聚集在华盛顿,要与美国谈判。谈判时间拖得越久,轴心国就越有时间政府全世界。——“第七章 黑暗中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