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评价《流浪地球》
战狼死在木星上 谁来保卫我们的祖国

要是你打开某个淘宝产品页,宝贝没什么质量问题,但下方热门评论都是差评,是不是很奇怪?
要是有个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票房快40亿,但豆瓣评论置顶的是1星差评,是不是也很奇怪?
要是没看过《流浪地球》光看评论,我会以为这40亿票房里有20亿,都是因为好奇电影烂到什么程度才产生的消费。

《流浪地球》没啥质量问题,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业片。
他不是个硬核科幻电影。硬科幻小说的合理性,在电影里虽然也有,但不是到处都存在。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为了考虑电影效果和执行成本的需要,有些剧情就是不合理:比如运输车的速度就没法这么快完成火种的布置,打掉摄像头也不能摧毁MOSS。

与《魔兽》《哈利波特》《魔戒》不同,他也不是个粉丝向电影。剧本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大刘却没怎么参与创作。导演和编剧很精明,压根没去碰那种“人类生来卑微”的视角,以及少数利益完全服从多数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观点太严肃了,不适合春节档期。
剥开《流浪地球》的科幻外壳去看内核的话,他只是在讲一个亲情故事。这让普通大众的观影过程变得毫无障碍,即便你不知道大红斑是啥、不知道什么是引力弹弓,不知道什么是洛希极限。
总之《流浪地球》很好懂,看着不累。

如果解构去看的话,大部分我们能看到的科幻电影,内核也都极其简单:《头号玩家》讲的网恋、《死侍》是英雄救美、《Walle》是机器人的爱情故事,《变形金刚》是爆破。他们其实都只是有科幻元素的爱情/动作电影。对于商业片来说,能把这些做好就很优秀了。
那些大师拍的片子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剧情内核和世界观会碰撞出一些火花。比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诺兰的《盗梦空间》或者沃卓斯基兄弟的《骇客帝国》,在兼顾自我表达的同时,也创造了票房奇迹。

大师之所以被吹成大师,就是因为做了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流浪地球》明显没到大师水准,但你要硬说他特别烂,就有点儿夸张。论烂的程度,前面还有国产鬼片等各路前辈,还有奇迹般的《富春山居图》,后者才是烂出了天下无双的高度。

要求商业电影有深刻的自我表达,是非常强人所难的事。
因为商业电影更关注直观的感官体验:特效、音效、场面等等,为的是在短时间内给观众爽快的感觉。这也是其外号爆米花电影的由来:你买个爆米花往那一坐,看着枪战爆炸听着叮叮当当,俩小时就过去了。

独立电影的表达会更加自我,导演往往会采用更加激进的方式来讲故事。像抽风之王拉丝冯提尔的《狗镇》,讲一个镇子发生的故事,全片却都是棚拍,啥外景都没有。老拉做得比TVB还夸张,连搭房子的钱都省了,直接在地上画框。这种手法被国内综艺借鉴过去的案例,是芒果台的《明星大侦探》。
但我没法想象《狗镇》放万达影院里放映是个啥后果。对商业片来说,不论你的故事多好手法多精妙意义多深刻,卖不出去票就是失败的作品。

近十年来有个比较令人欣慰的现象,就是商业院线对有独立精神的电影和多元化的题材,持越来越包容的态度。07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14年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甚至像《你的名字》这种动画电影,都得到了不错的票房反馈。在国内没有独立电影院线的情况下,观众在买票的时候,做出了多样化的选择。这从侧面证明了,不论你拍什么样的题材,只要抓准需求做好作品,总会有人来买票。
看着好像我国电影观众越来越成熟了。也许是,也许也不是。

刘慈欣、科幻、战狼、国产……《流浪地球》被附加了太多的标签,这些标签引发了一些不切现实的期待。粉丝把他看成“刘慈欣的电影作品”,拿着原著和电影比,结果失望异常。有的同学对场景不满意,这块看着像《Moon》,那块看着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觉得抄袭痕迹太重。再往好评那看就更热闹,有说中国科幻电影必须支持的,有说大刘作品无敌的……
要是大伙儿能好好看场电影,中国的电影市场还能更繁荣。

无论如何,你都有根据自己喜好给任何作品作评价的权利。
你可以因为不喜欢马龙白兰度改下巴,不喜欢看阿尔帕西诺乱吼,而给《教父》打1星差评。这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真实感受。但从票房数据来看,《流浪地球》已经算很成功了。给再多差评,他也是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因为他赚钱,而且一点儿也不《战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