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今年是我母校十九中建校五十周年的日子,一转眼走出校园已四十五年了,重返母校,有一种别样的心情,但我还是向往着有这么一天,一睹今日母校的面貌。 我如期踏入了阔别四十五年的校园,进入校园那一刻起,让我感到的是即熟悉又陌生,萦绕在脑海中的校园通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变迁,旧时的印迹已荡然无存,只能依据那封存已久的记忆,去还原那已远去的印象。 今日的操场铺设了现代的材料,看上去非常漂亮,在上面踱起步来,软而轻盈。那时的操场一刮风,就沙土迷漫,教室后墙总会隆起小小的沙丘。 冬天,教室前后各支着两个炉子,生炉子时还得到校园的西侧取一些干柳条,盛煤的工具是轮胎做成的还是其它材料所做,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儿模糊了。 教室后面靠北一点儿是厕所所在,那时的校墙是红砖所砌,东墙的外面是一条小路,操场的最北侧是横贯东西近百米,大约有几十米高的黄土堆,每每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有班与班足球对抗比赛,同学们都坐在高高的土堆上观看。 操场的西侧便是壕沟了,壕沟的西侧便是城墙,城墙往北不远处有一城门洞,可以通向内城,里面便是内蒙党委所在地了。说起城门洞,便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两派”斗争异常激烈,一日傍晚,看热闹的我在“两派”的撕扯中,被攒动的人群裹挟进了党委院里面,当天色渐暗时,篝火,火把映红了头顶的整个天空。 此时大人们支起了大锅,把胡麻油倒进锅里,把和好的面团擀成饼状,待油热后把擀好的饼放进锅里,说是烙饼不如说是“炸”饼。我是安排第一个吃到的,在大人们的围观下,不时有人把自己所吃的饼掰下一角送于我这个年龄最小的同一战线的战友,受到大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一夜把自己的肚子吃了个滚圆。 待东方露出缕缕霞光的时候,这些被围困的人们通过一整夜对城门的“破坏”,最终,有相当一部分人从这里逃了出去。 至此:“造反派”和“保皇派”在你来我往“围剿”中持续了很长时间,就连东北角的小白楼都成了双方休憩之所在了,当然小白楼的主人已去了北京。 回首过往,许多事情还清晰地萦绕在脑际中,那种重温旧梦的愿望,不时澎湃我心。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已到了暮年,怀旧已不仅仅是一种追忆,它是一种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了,回忆那已逝去的青春过往,意在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愿青春永驻心间,童趣伴随你我他,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迈进一个个充实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