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生活札记 控制饮食 阅读书籍篇
最近比较忙碌,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好好思考一下了。这几天自己的改变甚大,一时间千头万绪,需要整理一下,分门别类的说一下。
多思考,用豆瓣等记录内容。大量输入大量输出。坚持减肥。
最近比较忙碌,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好好思考一下了。
临近开学,不想在家待着,我早早来了学校。在王志鑫来学校之前我开始用KEEP跳HIIT操,除此之外每天也是碌碌无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是网购了400多块钱的蛋白粉。
这几天自己的改变甚大,一时间千头万绪,需要整理一下,分门别类的说一下。这几天我的改变有这几个方面:
①控制饮食,记录每天摄入的营养及热量,并坚持锻炼,目的是减至少5kg。
②阅读书籍,从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打算一本一本开始看一下,提升自己。
③使用番茄工作法,有意识的记录每天做了些什么,昼计夜结,总结当日。
④小日常打卡软件,使用软件,每天做完一件事让自己有一点仪式感,记录自己做了些什么,帮助自己培养习惯。
⑤ 学习语言,开始想办法学习自己一直想要学好的英语,也借了一本日语入门,重新开始背五十音。
⑥量化自我,写到这里,觉得自己应该量化自己的数据,记录每天的各种数字,比如阅读书的页数、工作时间、读书时间、学习时间(还有最重要的,花的钱!)。还可以记录想要阅读的书目。还有像今天一样,写了多少字!
⑦努力科研,在学校学习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成长以获得能力,创造价值。
⑧沟通交流,觉得自己在与人交流的机会和频率上过于少,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增强,多与人交流,多接触不同的人,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控制饮食
好了,那么从控制饮食开始说起。控制饮食和坚持锻炼是在一起的,所以我的最终目的是减重,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在说减重。
我的体重一直是我十分担忧的事情,是我的一块心病。为此我也会在心里不难受的时候,有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去健身房健身,甚至想各种法子比如零碳水来减肥。健身我是时去时不去,其他的零碳水或者轻断食等办法,最终也不能坚持。其实还是自己不够强大,因为我自己对减脂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都是十分充足的,尝试的方法比如轻断食、健身等如果坚持下来也是有成效的。只是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来坚持下来。
而目前我的状态还不错,有着想要改变自己的意愿和行动能力。
如何能够减脂,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制造热量差,我们都知道物理上学过了守恒定律,只有人体消耗的热量大于每天吸收的能量(也叫热量),身体才会不断地把脂肪、肌肉等分解,转化为能量,最终达到减重的目的。当然减重不能只靠挨饿,少吃。这样第一是对心理影响过大,得不偿失,失败容易有挫败感,第二仅仅少吃饭会让身体基础代谢降低,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坚持下去的话会越来越困难。当然,这在建议通过健身进行减重的科普文章中都会提到。在买了减重蛋白粉后,我开始搭配蛋白粉进行自己的减重计划。
首先减重当然需要锻炼,每天让身体消耗多余的热量,让身体保持这样的状态,对意志力,还有精神状态也有好处(上学期末校医院和神经科的医生聊天,也建议如果感到抑郁的话,每周至少有氧运动五次,才会对精神状态起作用)。我计划坚持每天进行HIIT锻炼,高效燃脂,直到这个减重阶段结束。
其次减重当然需要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热量差,让体重下降。以往我的饮食中受限于地域(陕西,面食大省,很多高碳水食品)以及个人因素(挑食,爱吃肉和垃圾食品,不爱吃不好吃的炒菜,口味比较重(重油重盐)),所以其实日常蛋白质摄入量与美国官方推荐的0.8g/kg体重相差甚远。
据我估计,如果按照日常的饮食,早饭吃油条+凉菜+粥,午饭吃面,晚饭吃米饭炒菜,一天中不吃鸡蛋、200g以上的肉类的情况下,每日摄入蛋白质可能甚至超不过30g。而我爱吃的锅巴、薯片等垃圾食品中蛋白质含量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变得越来越胖。
现在我开始搭配蛋白粉,尝试进行健康的饮食。通过减重蛋白粉的补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会不足,需要考虑的是不要过量食用。过量食用带来的问题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使用软件对每日摄入进行记录,由此判断自己的食量,还有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比例。当然自己每天吃的东西在应用软件上很难找到真正一模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寻找相似的选项,通过估计来对自己进行管理。
通过数据化的记录,让我对自己的日常摄入有了直观的感受,也帮助我拒绝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因为一小袋锅巴100g,吃下去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热量都有558大卡。今天晚上我在校门口的盖饭吃的,还加了一次饭,我估计总共吃下去最多350g米饭,我按300g计算的(当然可能并没有这么多,因为自己估算记录并没有那么准,但是如上文,使用估计的手段对自己管理)300g米饭一共也只有348大卡的热量,已经十分饱腹了。(300g好像不多,但是等于六两,听起来也挺多的,所以这里我也有点迷,自己到底吃了多少)
阅读书籍
接下来是阅读书籍,2019年2月18日早晨,我去学校图书馆闲逛,结果走着走着就借了13本书,没有一本和专业相关。但是对我的帮助挺大的。
《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将之前下载的番茄土豆APP使用频率明显变高了,让我有了更好利用这个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迹象。
《学习之道》经典的书籍,在阅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也算是豆瓣中评分很高的书籍,但是败絮其中,很像很多鸡汤的拼凑,在2010年出版的时候可能恰逢其时,作者以其英语老师的身份比大多数国人更早接触到很多国外的鸡汤例子,转接到自己的书里。不是很好读。但是2012年出版的《30岁前的每一天》虽然也有这种倾向,但是身为NGO组织者的作者还是言之有物,其中很多思想和论述还是让人有深入思考的欲望。
2019年2月20日22:32:12
好了,评论到此为止。我计划使用豆瓣软件,记录阅读的书籍,记录对书籍的理解认识,还有觉得很好的内容。
上个学期花了100块买了几本我觉得不错的书,但是因为内容对我的吸引不是非常大,也就放在那里没有看。而很多我挺想看的书,在网上商城里也很少有大的折扣,在学校图书馆里也容易被人借完。其实很久都不愿意看书了,但是在这两天的过程中发现,看书还是一件十分有乐趣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在这个浮躁的信息化时代,虽然我坚持不玩微博,不刷抖音,但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平日里情绪也总是低落,以时事新闻评论和知乎问答代替了微博和抖音的作用。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除了接触的东西范围不同,新闻评论和知乎与抖音和微博的区别可能就是价值观比较符合我个人,再加上信息比较密集,总结性强。本质都是奶头乐,碎片化的接纳信息。在阅读这些信息媒介的过程中我并不会将这些信息进行组织,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和总结,并进一步进行表达。
在翻开书本以前,我会觉得自己心情浮躁,但是通常看上几分钟以后,就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这和学习性的阅读是两回事,非功利性的因为兴趣和提升自我而进行的阅读还是一种在我的生命中能够点亮我的情感和感受的途径,只是这些年我忘记了它,在自我怀疑和低落的情绪中走不出来罢了。
番茄工作法
小日常打卡
学习语言
量化自我
努力科研
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