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件事
人们关于食物的温馨记忆让日剧《深夜食堂》深入人心。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有一些和食物有关的记忆,或者美好,或者心酸,都是伴随我们的一种生活的滋味。有人说,食物的美好来自心灵的美好,我觉得说得一点不错,食物中包含的与人们相联系的情感才是食物难忘的地方。
小时候吃过一种大肉罐头,里面是白色的猪油和瘦肉,非常好吃,是野外工作者带的食物。听父母说,在困难时期,有人吃压缩饼干后,因为渴喝了很多水,压缩饼干膨胀而撑死的。这样的故事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小时候对食物是很执着的。电影里放的人们揭开热气腾腾的锅盖,拿起里面的窝窝头吃得好香,所以觉得窝窝头应该是很好吃的吧。
说起过去有关吃的故事,听父母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吃饭凭粮票定量供应的,好多人吃不饱,当时有个人在北京买了罐猪油罐头想给自己改善下伙食,住在集体宿舍,分给大家也不够,自己也不够解馋,省下一个馒头准备给自己当夜宵,等单位晚上放电影的时候,自己躲在宿舍里把猪油罐头开了,抹在馒头上,再把馒头烤热,猪油融化了,再在抹了猪油的馒头上撒点盐,很香得吃了起来。
等电影散了,烤馒头和猪油特有的香味真是馋坏了同一个屋子里的人,同宿舍的人闻到屋子里馒头和猪油的香味都问这人到底吃了什么好吃的,吃猪油罐头的那位只好厚着脸皮撒谎说什么也没吃啊,这大概是吃独食的典型了。
虽然《深夜食堂》的故事很温馨感人,但是关于来吃饭的客人要不要和饭馆老板交流互动得象日剧这种方式我却说不好。我承认这部剧很暖。可是,如果作为吃饭的客人,如果我只是想安安静静吃顿饭,在饭馆里小憩一会儿,喝点小酒,吃点小菜,只想一个人安静待着不受打扰是不是很奢侈?
我可不希望上了一天班,都累成狗了,来饭馆吃顿饭,还要和饭馆老板,服务员亲密互动,不然就被说成冷漠高傲,不尊重别人,已经很累了好吗?吃个饭还要应酬饭馆老板和服务员的关心?那下班不是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额外加班?精神加班?再说了,如果我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厨师在一边看着,总觉得这种方式缺少私密性,比如好朋友之间吐个槽什么的,厨师在一边边做边听你们吐槽,还怎么骂老板或者遇到的奇葩&%¥…
并不喜欢日式料理厨师当面做饭,客人坐在吧台这种吃饭方式,要是清淡的菜也就算了,如果是煎炸煮之类的,岂不是熏一身油烟?更重要的是,朋友,我只是想安静的吃顿饭,能不能不要这么紧密地围绕在我身边,吃饭是一种放松和休息,而不应该成为另一种被迫的社交应酬。可惜的是现在饭馆空间狭小,客人之间距离太近,如果这样,还真不如在家自己吃。
对于日式料理的这种厨师和客人距离这么贴近的餐馆布局,我的理解是因为营业空间太小,将厨房间和客人的餐桌合并在一起了。这种微型饭馆的格局被引用到高级餐厅就成了现在的时尚,其实我觉得,客人吃饭还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
其实现在大家大多工作忙,平时点外卖多,餐厅去的不是那么多,偶尔周末出去吃饭,餐厅的人都不少,基本很难有比较从容的空间和时间,不是等着别人空出位置,就是别人等着自己的空位腾出来,所以要像以前孔乙己那样的单个客人,只点个茴香豆,一杯小酒,自己坐在饭馆细细品茗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占个座位吃那么久,别人还等着你的位置呢,店家不要做生意了,只能急匆匆的吃完快滚蛋,没有什么情调和回味。
去茶餐厅吃饭,那叫一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只能开吃,在茶餐厅想聊天说话对方听到都费劲,于是扯着嗓子说,变成大吼,结果餐厅里好像澡堂一样吵。一般来说,餐厅生意好的时候,服务员没有空招呼你,生意不好的时候,服务员懒得招呼你,更糟糕的情况是,一大堆服务员招呼你,迎送你,那感觉,就象走进一家店员多过客人的商场,猎手多过猎物,客人被一群服务员紧盯着服务。
小时候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是:“雷都不打吃饭人”,感觉说出了吃饭这件事的神圣感:吃饭是件很重要的事,是不可以被打扰的,是需要被尊重的一件事。
只有专心吃饭,才能专心做事。所谓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这些。这些听上去是大白话,废话的话,现在却往往被人们忽略,被很多人轻视。吃饭的时候惦记着工作,或者这有电话,那有急事,心里惦记着事,寝食难安,所以,吃不下饭的人往往都是心里有事,吃不好饭,自然没有好心情,不能专心吃饭的人,又怎么能专心做事,把事做好呢?还有很多不专心吃饭,经常吃饭想着别的事的人,或者吃不下饭的人由此落下病根,生病,都是没有好好吃饭的缘故。
其实外婆“雷都不打吃饭人”这句名言是因为很久之前外公在饭桌上教训小舅而诞生的。老妈说当年生活条件差,家里平时难得有肉吃,一天家里吃肉,还只有七八岁的小舅一边吃饭一边盯着肉,准备把盯着的肉夹到饭碗时,结果叫外公看到了,觉得这是耍心机,看出了小舅从小“动机不良”,勃然大怒,一筷子就把小舅早就瞄好的伸向肉的筷子打飞了,还骂道:“吃就吃呗,还在那儿偷偷摸摸的瞄”,七八岁的小舅“哇”地一声哭起来,肉没吃着,白挨了一场暴虐的饭桌教育,吓掉了半条命。
平时都听外公话的外婆这次也生气了,直骂外公,“小孩想吃肉咋了嘛?吃,就是给你吃的!”一边说一边把肉夹到小舅碗里,小舅抽抽打打哭着,为这来之不易的肉。想来也是,孩子们难得吃顿肉,嘴馋还不能惦记了?外公从来不是个慈祥的外公,严厉多过慈爱,真不知道他这样会不会给小舅落下童年阴影,就是从那次外公在饭桌上打小舅开始,外婆说出了她“雷都不打吃饭人”这句在我看来十分伟大的名言。
反正我是讨厌这种不分场合教训孩子的父母的,饭桌上除了安静吃饭,就是交流信息,本该融洽的家庭聚会场所,变成了父母居高临下教育孩子的场所,这饭还吃得下去吗?这样的家还有温暖吗?太宰治在他的小说《人间失格》里谈到主人公家里吃饭的时候,十几个人一起吃饭安静得没有声音在他看来是“毛骨悚然”,作者固然觉得这样的安静是家庭冷漠隔膜的表现,最主要的是这种安静完全没有吃饭的轻松气氛,而是一种压抑的气氛。
可以想象,在餐桌上,如果父亲还摆着家长的威严,或者突然问你对人生是如何规划的,这饭还能吃得下去吗?人生规划是在餐桌上说的吗?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的不尊重的问题,觉得孩子是在吃饭这看似细小却重要的事情,如果都不能做到尊重,还怎么能沟通呢?
传统的餐桌礼仪是“食不言,寝不语”,要求人们有一种平静庄重的态度,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在吃饭的时候嬉戏说话,不仅听不清说什么,嘴里的食物万一喷到别人也很不礼貌,安静的吃饭才能吃出食物的香味,有利健康,这才是吃饭应该安静的本来原因。
老妈说起他们小时候,有吃的孩子多分不过来,好吃的都是小的先吃,剩下的按年龄吃,轮到老妈和大舅,常常是没份儿的,比如家里难得做个鸡蛋羹,按年龄是最小的舅舅或者小姨先吃,如果有剩下的,给二舅吃,妈妈和大舅只有看着的份,没有吃的份。这也就难怪小舅对盘子里的肉那么上心了。
如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安静吃个饭也不是容易的事。一会老板来个电话催促交待事情,一会惦记着什么急事要办,单独去吃饭显得不合群,没有和同事打成一片怎么行?可是真要在一起吃饭,总有爱搅是非的同事挖个坑,传个是非什么的,吃饭的时候不当心,随便说句话被当作呈堂供证传出去,管叫你不小心砸了饭碗,连饭都没得吃了。
看来要想安安静静吃顿饭,只有自己在家做了,对那种昂贵又要看服务员脸色的餐厅,我这种又穷又宅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看来注定是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