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8
年后的第一次咨询,终于又回到了恋爱这个话题上。
感觉自从爸爸离开以后,我就给这段恋爱按下了暂停键,如今再次回归了,可能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我意识到了这件事对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
其实小哥哥应该不止一次跟我讲,尽管他能理解我所有反应的出发点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对安全感的寻找,可他依旧觉得,在这种状态下的我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一点让他很难受。
他说的是对的。
可是我其实是那种,我明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也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到了某个点的时候,该怎么做还是会怎么做。
说白了,就是不想控制自己。又或者换句话说,是凭着对喜欢这件事的确认,在有恃无恐。
但这是一种无端的消耗,我知道。
也是在年后的这次咨询里,我好像第一次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可能连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吧。
当然也是这件事带来的契机,让我终于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另一半的认知跟需求。
不是“我希望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我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跟王老师说,我大概知道一个人的特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大概知道这把双刃剑会发挥什么样的效果。然而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无法摆脱的一种幻想是,我既希望对方是个可以在下面托住我的人,又可以是个可以在上面罩住我的人。然而从理智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两种特质。
那么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做取舍的话,我更需要哪一个呢?答案是第一个。我更需要一个柔软的人,化掉我很多刚硬的情绪。
那么一个柔软的人,是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刚硬的人,就算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特质,为了维持人格的稳定,也一定会有一种主导特质。也所以,如果我想要柔软的托住,那么就必须舍弃刚硬的罩住。
也所以我似乎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其实我在找的,是个没有我强的人。
这跟周围所有人,甚至包括父母认为我应该寻找的人的特质,都是背道而驰的。毕竟表面看上去,我是个太需要被保护的人了。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王老师的时候,她少见的直接表示了认同。说嗯,如果你找一个比你强,或者跟你一样强的人,可能你的性格是很难融合进对方的性格里的。
可是承认这一点很让人难受。
我还没有办法放弃对于“优秀”的幻想。始终没有办法。
默契的是,我还没说出这一点,王老师就说:“可是你其实在担心,自己其实始终有个部分是认为对方不够优秀的,那么这种不平等的认知会不会在长久的关系里最终形成一种伤害,甚至演变为一种看不起。”
我说是啊,我简直怕死这一点了。
王老师说,可能如果你坚持让自己更发光更发热,对这个部分的期待就会降低。
我想了想也有道理啊。放在之前跟小满的关系中,对方如此长时间的没有工作我可能早就疯了,我当时对他的要求是无缝衔接。可是在这段关系中我似乎无所谓了一些,倒也不是没了期待,而是似乎把更多的期待放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也总在品味宋姐不停跟我说的一句话,任何东西只有拿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可靠的。父母、伴侣、子女的,都不是自己的。无论是金钱还是资源,都是如此。
我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自己发光发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甚至觉得命运一直在跟我开玩笑,生怕设置的关卡不够难,辜负了心理咨询花的这点儿钱。
但越是这样呢,我偏偏越不想认输。
当然了,我认输或是不认输,估计命运也没有在care,该怎样还是怎样,该残酷残酷,该温柔温柔。
毕竟命运这回事,跟个人的主观意志毫无关系。
昨天去看了夜场的《流浪地球》,可能我的期待太高了,看完竟然有些失望。但是出场之后再想想,也的确算是中国科幻片的一个里程碑。
但我真的太喜欢刘慈欣了,也太难忘记每次读科幻小说时被宏大的宇宙观和故事架构震撼心灵的感受。
我不能接受大刘的小说被改编成这样。
也信了某篇影评写的,以目前的水平,改编三体依旧是无望的。
看科幻,就应该有“朝闻道,夕可死也”的感受才对啊。要那么多大道理是在干嘛。
这篇写的有点儿烂。再次证明思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表达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