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苔斯皮那” | 往日书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
——《看不见的城市》
还记得第一次翻看卡尔维诺这本《看不见的城市》的时候,我坐在动车里,窗外略过无数相似又不相同的风景——树林、田野、农房。我划下了这句话,想象着心中的“苔斯皮那”。

“苔斯皮那”是什么?
书里写道:“苔斯皮那”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在高原上赶骆驼的人,透过它看到远方地平线上的房屋尖顶、雷达天线、冒着烟雾的烟囱,便想作那是带自己逃离沙漠的一条船;在海上的水手,透过它辨认出荒漠骆驼的轮廓,便想作那是正行进的商队,可以看见错落起伏的棕榈树阴和淡水绿洲、庭院铺满瓷砖的宫殿、摇动着薄纱的舞女……

此番描述很像是带我们逃避现实的海市蜃楼幻象。而后想来,大概是我们心中仍有一团翻腾不息的希望之火,对这个世界还能进行着积极的解读。
我们带着所有过往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或主动,或被动。起初,看到海岸就是海岸,骆驼就是骆驼。过往经历与现实的撞击,让我们逐渐在心里屹立起一座“苔斯皮那”,发现了世界上有趣而美好的部分,带自己撑住生活的幻灭。


就像是书中虚构出的马可·波罗那样,只有他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而正是这团火,这座“苔斯皮那”,塑造了我们自己,从而在面对的荒漠里,获得了自己的形状。
书中最后一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或许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那趟旅程只读了这一座城市,思绪便已走远。这本《看不见的城市》里,还描写了很多奇妙虚幻的城市,你会发现一段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在期间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径自跑开。



但同很多人一样,尽管这本书每个篇章短小精悍,我还是看了好几年也没有看完。
再次翻开这本书的缘由很奇妙,是因为得知一支中国后摇乐队——惘闻。其新专辑也取名为《看不见的城市》,简介写着唱片名字的来由——
过去两年,我认识的不少年轻人,都离开了大连这座城市,去更有活力的地方生活和工作。而依然伫立的这座城市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模糊。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那本,我始终没有读完的书,翻开它的前几章,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用铅笔画下的字句,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纳。’于是就有了这张唱片的名字:《看不见的城市》。然而这本书我依然没有读完。

于是,我又开始好奇地阅读这本大家都读不完,甚至读得一知半解也没有什么压力的书。
开篇是这样一幅场景:黄昏的御花园里,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马可·波罗曾经随叔叔和父亲到访中国,并被忽必烈大汗邀请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而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什么。
卡尔维诺便虚构了马可·波罗与忽必烈之间的对话内容,穿插在每个篇章之间。这些简短精巧而意蕴绵延的对话,像是上一篇的总结,又在反复提问中开启了下一个篇章。

忽必烈: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
马可·波罗: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像“苔斯皮那”一样,《看不见的城市》描写了55座这样虚构的城市,借由马可·波罗之口,时而含蓄时而清晰地讨论着现代城市,因此你总会发现某些篇章或许说的就是你所熟悉的那座城市。
每座城市短如诗篇,但也从不记得城市的名字,有什么特征,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城市印象——建立在蜘蛛网上的城市,所有居民生活在惴惴不安中;为了让人记住,被迫静止不变的城市,却因此被遗忘;世界被一座连绵不断的巨大城市覆盖着,无论人如何飞行、抵达都是一样的地方……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伊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

“我要登程走访左拉却是徒劳的:为了让人更容易记住,左拉被迫永远静止不变,于是就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她忘却了。”


“在两座陡峭的高山之间有一座悬崖,城市就悬在半空里,用绳索、铁链和吊桥与两边的山体相连。你在狭小的木板上走动,战战兢兢唯恐脚步踩空,要么你也可以抓紧大麻绳编织的网桥。你身下是万丈悬崖,只有几片白云飘过,白云下面,才能望到深邃的谷底……虽然悬在深渊之上,奥塔维亚居民的生活并不比其他城市的更令人不安,他们知道自己的网只能支撑这么多。”

“我已经想启程离去。'你随时可以启程而去',他们说,'不过,你会抵达另外一座特鲁德,绝对一模一样;世界被唯一的一个特鲁德覆盖着,她无始无终,只是飞机场的名字在更换而已。’”

“里奥妮亚城每天替自己换新装:居民每天在新被单和新床单之间醒来,用刚解开包装纸的肥皂洗脸,穿崭新的衣服,从最新型的冰箱里拿出未开的罐头,听最现代化广播台最新的音乐……”


每座城市都有一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但又无需过多解读。因为卡尔维诺在最后进行了消解——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暗示,其实他说的所有城市,都是威尼斯:
“陛下,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所有城市都讲给你了。”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
马可波罗低下头来。
“威尼斯。”可汗说。
马可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什么?”
皇帝不动声色。“可我从未听你提及她的名字。”
波罗说:“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都将点威尼斯。”
“当我问起别的城市时,我想让你讲的是他们;我想听威尼斯,才问起威尼斯来。”
“为了区分其它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含蓄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波罗说。“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它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也难怪有人说,最后大家都不谈论猜测书中虚构的那些城市了,而更偏向讨论由此引发的种种联想,分享自己所到达过的那些城市,写下“看不见的故乡”。

我想,卡尔维诺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写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无数人提供了想象的起点、素材和启发。
就像书中的忽必烈,身心投入沉浸于棋局,但最后他却忘记了为什么下棋……阅读这本书的感觉亦是如此,重要的已不是真正读懂了多少。
就放逐自己,在这些城市里流浪吧,然后找到心中的那座“苔斯皮那”。如果你和我一样记不住内容,重新翻开便是了。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看不见的城市》
最后,我们都通过已知与未知的交叠,重塑了自己。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张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2-4 页数:182
丛书:卡尔维诺经典 ISBN:9787544722278

部分图文来源于@设计目录 @CNU_blank @视觉中国 等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