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书写与现实主义文学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讨论小说的意义:小说就是欧洲。因为欧洲是众多不一样人的生活和文化交流之处,小说让我们相互理解,没有小说就没有欧洲。
巴尔扎克说:我是时代的记录员。二战后的新文学思潮基本上都是踩着现实主义的尸体往上走,那么谁来记录时代,谁来交流人们的现实生活呢?
春节在家比较堕落,刷知乎,看人们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下面拉扯自己和所谓“亲戚朋友”的八卦,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时代的记录”吗?人们在这里交流情感、经验和价值观,而且都显得格外“现实主义”。
人都是狭窄的,人都处于某种situation,这个词来自法语的动词se situer,这个词本身就定义了我们必然是狭窄的,因为在situation中,所以必然不是universal。以前,我们更多是通过小说来理解与我们相差很远的situation,而现在类似知乎这样的网站更能起到相似的作用。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法国的普通老百姓根本搞不懂法国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不理解高等学校(grandes écoles)和大学university的区别。当时我还以为这是法国统治阶级故意使得阶层固化的手段,让普通百姓没有机会甚至没有欲望进入精英的高等学校。而中国,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北大清华呢?所以,中国的教育状况更鼓励人上进。
但是我还是太局限了,并不真的了解中国。确实,中国即便是底层的农民和工人也知道北大清华,但是他们所知的也仅此而已。有人考上了哈工大,隔壁的大妈背后议论说他,平时老吹成绩好,居然只能考上一所哈尔滨的学校,连黑龙江大学都考不上。只能上市里的大学,都上不了省里的大学。
这些段子让人发笑,同时也让我了解更多的人与事。这些年,我常常思考并努力了解“中国是什么?”甚至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跟我的专业毫无关系的经济、历史、工业和各种数据。但是这些抽象的数据与类似知网这样的网站上看到的感性经验不同,后者更加碎片化,没有经过整理,也更加探触到人间万象。
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大众书写就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书写和传播现象,在此之前,是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朋友圈信息,但是我感觉类似博客这样的东西,虽然人人可写,但是要进入真正的广泛传播,还是有门槛和比较强的过滤。bbs门槛低,但是“圈子”属性更强。知乎这样的网站上的群众书写,门槛低而且传播性更好,更容易达成情感和经验的交流。
今天,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巴尔扎克或者左拉,而是需要千千万万恋爱中的青年和在尘世中打滚的中年人,他们的书写让我们交流感情和故事,记录一个个situation中的时代。
ps,知乎上所谓个人的真实经历,我当然并不相信都是“真的故事”,然而,它们在感情和文本意义上是真实的。
求诚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一篇西西河网站的文章: 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3人喜欢)
- 谈谈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 (7人喜欢)
- 文学真实的概率学问题 (5人喜欢)
- 《道德经》的“德”到底如何索解? (1人喜欢)
- 旧体诗词一说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