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naya ciliata 刺齿泥花草
Day 48 Bonnaya ciliata 刺齿泥花草
泥花草属 Bonnaya 在母草类群当中比较有辨识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花朵背腹压扁,与下唇合生的雄蕊退化不育。另外叶片也都有锯齿,从来不会全缘;叶形从椭圆形往披针形,不会出现较宽阔的叶片。
Bonnaya 的词源是纪念 Marquis de Bonnay,一位学习藻类的学生(来源:Scrophulariaceae of the Western Himalayas,作者:Francis Pennell,但我找到同名的人物当中最出名的似乎是法国的一位外交官)。 ciliata 则是具有流苏的意思,指的应该是叶缘锯齿尖端延伸的流苏状的刺。
刺齿泥花草是泥花草属的模式种,也是非常容易辨认的物种。中文名中的“刺齿”,指的是叶片边缘为刺状的锯齿。

花朵极小,花冠白色或浅紫色,下唇上有桃红色或紫色的斑点。下方不育雄蕊也有伸出花冠的膝状附属物——那个不是顶端没有雄蕊的花丝,而是花丝弯曲愈合之后的一个突起。

最初知道这小东西的踪迹,是一位朋友在广州某处荒郊野岭的学校拍到了照片(广义的广州,在白云机场往东十多公里的地方)。托他帮忙采集了一株,还养了起来。

但我深知自己实在是没有点出养植物的技能树,于是很快,看到它结果之后,连根一起压成了标本……

其实这份标本在制作(如果可以称之为制作的话)时处理很随意,叶片没有整形压平,仅仅是眼看植株干燥了,匆匆用纸巾包好展平而已。

而真正见到未被豢养的刺齿泥花草,则是前年深秋时分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草坪里,也就是一开始的那两张。
其他人的照片还是能体现一些特征的:

查询标本时发现偶尔有人把旱田草错定成刺齿泥花草,其实差别蛮大的,如果两种都熟悉,一定是不会错认的。
而且,正是因为既见过活着的植株,又见过干燥的腊叶标本,还参与了制作的过程,才知道鲜活的状态和标本中的状态是如何一一对应,原本的样子会在长期留存的状况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感受,没有亲身的观察和制作,就无从体验,更难以传达出来。
限于当时的器材和技术(主要还是后者),我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它的状态。不管是花冠背腹压扁的样子,还是不育雄蕊的附属物的细节,拍到的都只有并不清晰的照片——谁叫它实在是太纤细了呢?
而这种纤细是它魅力的一部分,我欣赏它的魅力,当然要好好记录它的来源。(这个句式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知道的)
只不过,一年半过去了,我也再没有遇见过它第二次。
很多不那么常见的母草都是这样:查询标本记录,或者是其他人的照片,确实在许多地方都有分布;而真正要去收集,却不很容易遇见。这一类花朵小巧的杂草,除开最为广布的少数几种,其他的种类,一次遇见之后,下一次会是何时何地就不知道了。
下周三要出差差不多一周。出差时自然无暇花太多精力写东西,打算这两天尽量多写一些手头有资料的东西,到时候只需要每天按时发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