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禾书侣 | @陌川@辉叔再眯五分钟@桃之夭夭的漫笔书谈
2月普禾书侣读书计划第三季
@陌川

书名:《1984》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中国画报
陌川书评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没有接触过的、没有听说过的书一般不会去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算是被科普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读的书。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专业研究近现代文学史的教授的最后一节课,他对于政治预言类小说的讲解。当时听的云里雾里、一头雾水。再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我看了一个《wait wait wait》的mv,突然就被mv的这种“反乌托邦”的艺术形式给吸引了。而《1984》恰好是“反乌托邦”题材的经典之作。
说实话,我不认为以我现在的眼界和深度可以去对这本书做什么剖析或者是评价。这本书是一本让人细思极恐的书,一个最近很火的表情包就可以表达我看书时的心情——“太真实了”。每一个片段都仿佛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某段发展的真实历史写作的,但成书的时间又真实的告诉你,并不是这样。读着读着就想要夸赞作者的敏感和超前。小说中的一些场景也尝尝让人毛骨悚然,当你的日常生活全部被一个所谓的领袖填满,当你的生活被一种精神压力和外部力量给安排的“妥当”,当你的情绪渐渐被人操控,当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那个性算什么?人又算什么?每个人都被格式化了,被程序设计了,生命好像也没什么与众不同了。
《1984》如果不去考虑这些你在的东西,似乎也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如果有时间,我很愿意重温《1984》。
@辉叔再眯五分钟

书名:《你坏》
作者:大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辉叔再眯五分钟书评
第一次参加普禾书侣的读书计划,第一个月的两本书:大兵的你坏和晓松奇谈的情怀卷,无奈只读完一本大兵的你坏。对于我十几年不读书了的人来说,已经很吃力了哈哈,不过令我最欣喜的是我还可以静下心来读书,这一点我非常感谢普禾书侣,圆了我一直想读点书的想法,尽管有点被动。
大兵书里有两篇令我印象深刻。
一篇是我的小姑娘。首先,大兵的婚恋观点是我极为认同的。另外,在我们都已经成为大人,慢慢步入中年,体会了社会的辛酸苦辣后,大多数人都忘记了最本真的一面,这不怪我们,所以我们喜欢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喜欢看他们忽闪忽闪明亮的大眼睛,仿佛看到了我们小的时候的样子,像蔡琴的你一定要是个孩子这首歌,愿我们不论长到多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可以不被谎言和虚伪覆盖。
一篇是谢谢你。这篇我是真的深有感触,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样,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朋友对你好,是因为他人好,并不是因为其它什么。等我们成长了,富裕了,可能会自然而然的不想回忆那些不堪的岁月,疏远以前那些朋友,但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一句谢谢可能并不足以表达什么。
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微妙,很多时候我们左右不了,交浅言深,交深言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走心,问心无愧,如果你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如果你和众人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吧,如果你和世界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吧。
@桃之夭夭

书名:《冬牧场》
作者:李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桃之夭夭书评
我深情地想象,如果我是李娟。
我随着居麻一家,全副武装起自己,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骑着一匹白马,一路颠簸,随着永远在微笑的骆驼和慢悠悠的牛羊,来到新疆阿勒泰牧场,在茫茫戈壁,住进用羊粪抹起四壁的地窝子。
没有足够的电,更没有满格的信号,所以我不能想看电影就看电影,想追剧就追剧。
没有足够的水,我需要和嫂子或者加玛一起去远处背雪化雪,我只能胡乱洗一把脸,更不用说洗澡,我的衣服会穿得脏兮兮油亮亮。
没有新鲜的蔬菜,喝麦子粥,吃羊粪灰里烤出的馕,吃大块大块的羊肉或者马肉来补足能量,晚上总是在喝奶茶。
我住的地方异常寒冷,温度计都不能测出它的最低气温;睡一晚上,要把自己缩在睡袋扔进被子的深洞,还不敢起床上厕所;我要帮着干活儿,清理羊圈,赶羊,赶小牛。
而最让人身心受触的,将是那无边无际的孤独。
那孤独,笼罩四野。我看到居麻逮到来做客的牧人没完没了的演讲,我看到加玛去放羊时在手机里存进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我看到胡尔马西卧在一旁一遍又一遍的看着他的手机,我看到大家围着一台好不容易有了信号的电视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到画面变成明信片大小,再至太阳能电池发出滴滴的低电压警示音。
可是啊,这样的生活还是那么让人满足,让人身心宁静。
因为不只是我的相机,还有我的眼睛,都捕捉下了许许多多美妙的瞬间。我看到加玛在离开牧场之前为自己做足的打扮,那不是所谓的虚荣,那是从最小的细节上维护的尊严;我还看到她细密的阵脚绣出的花毡,她尽管被迫辍学却从不抱怨;我看到居麻灵巧的双手修出的各种物什,以及他永远风趣的谈吐;我看嫂子忍着病痛操持着家务,不管来多少客人都以礼相待。
我还看到广阔的天地间,一只戴红领巾的小羊,一头住进地窝子的小牛,一匹总是等在地窝子门口吃小灶的马,一只卧在地窝子顶上取暖的总是没有食物总是精神饱满的熊猫狗,一只醉生梦死的梅花猫。还有那宁静的墓地,那来来往往的繁华的虫子世界,那两居室的狐狸洞。
当然,这些,远远不够,我所未体验到的生活还有太多太多。可是,这些,又已经足够,它让我知道,无论物质生活富足还是匮乏,无论生活环境优越还是恶劣,我永远都应该像这些牧人一样,永远葆有对未来的希望,永远在眼前的世界中学会满足,学会获得心灵的宁静。
而我也不是李娟,我只是李娟这本书的读者,我想我还会读她更多的书,跟随这个女孩子去探访那个似曾相识却又全然陌生的世界。

书名:《刺杀骑士团长》
作者:[日] 村上春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桃之夭夭书评
“我”恰是千千万万个你
——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读后
《刺杀骑士团长》是书名,也是一幅画。
因为这幅画,生活平庸琐碎、妻子突然提出离婚、事业遇上瓶颈期的“我”遇上了种种奇妙的事情,遇到了外貌和精神都堪称完美的免色,遇到了十三岁美少女秋川真理惠。而当一切尘埃落定,从画中走出来的骑士团长、唐娜•安娜、长面人一一离去,“我”也重新回归了生活深处。“我”接受了妻子柚的无法确定父亲的孩子,与她们共度余生。这一切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静谧而美好,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你都在走向无尽的光亮。
世间有的大都是凡人,村上甚至都没有给书中的“我”起一个名字。“我”美专毕业,喜欢抽象画,却不得不以画肖像画谋生。“我”虽然是一个职业性高手,内心却不存在哪怕一星半点的欲望或者燃烧的火焰,我被种种情由裹挟着而不觉之间不再为自己画画,我正在一点点忘却所谓火焰什么的(或许是梦想或许是其他)以其热度温暖身体的感触。不是没有觉得这样的自己本身需要当机立断采取措施进行改变,而“我”却一步步拖延到三十六岁。
妻子提出离婚,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我”住进朋友父亲的房子,结识可以说是抱着特定目的前来要求画肖像画的免色,而结识免色似乎也让我认知到作为一个男人可以成为的另一种形象;我认识了十三岁少女秋川真理惠,而这个少女一遍遍让我记起自己的十二岁就死去的妹妹路,和深深爱着的妻子柚。
“我”在这所山顶的房子发现了画家雨田具彦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我发现了丛林中的洞,听到了深夜的铃声,发现了骑士团长,骑士团长告诉“我”一个人必须把时间拉向自己,从而拥有不惧怕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一个人在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后,真正痛苦的便是察觉到自身已经凝固而难以改变的支撑整个思想运转的‘三观’。” “他要做的是,要杀死像水垢一样长在内心深处负面而消极的东西,打破原有的隐性思维方式,再构筑新的价值观念。” 此时的“我”,在经历着种种的苦痛挣扎,发现自己出色的完成了免色的肖像画,又毫无目的的画了一幅看似未完成的《白色斯巴鲁男人》,而恰恰是这幅画让“我”开始为自己的内心画画,之后在为秋川真理惠画肖像画的同时,又画了《丛林中的洞》,我开始慢慢找回自己。
真理惠的失踪,我在骑士团长、唐娜安娜、长面人的指引下,穿行地下迷宫,回到洞中,被免色救出,也救回真理惠。这大约相当于与从前的自己做一次争斗或告别,“我”是患有密闭恐惧症的,从来不敢一个人待在狭小的空间,而最后我在洞里获救,这不能不说是自我的一种进步。
人需要一次次面对心灵深处的自己。
这样的自己心底存着暗与恶,存着不完美,存着极度庸常,可即便这样,你还是得继续前行。你背负着渴望蜕变的苦痛与挣扎,却又总想待在壳里慢慢消化掉日渐吞噬自己的悲伤。
而此刻的你,多么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遇上书中的“我”,遇上骑士团长。
尽管“我”从避世的小田原郊外山顶的房子又回到俗世的和柚一起的家,尽管生活又仿佛回归从前,尽管“我”又重新联系经纪人决定做一个靠画肖像画谋生的画家,但是我已经找回了我自己,找回了爱和悲悯,找回了投入到波澜不惊的生活活出新鲜的自己的勇气。
“我”恰恰是千千万万个你,你也正是这样一个“我”。
•end•
本期编辑 | 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