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展览随笔】永恒的丝线
展览:《永恒的丝线》
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
时间:2018年11月3日-2019年2月24日
展场:龙美术馆
上海的⼗⼀⽉被艺术安排的⼗分妥当,其中不得不提到⻰美术馆带来的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中国⾸次回顾⼤展 —《永恒的丝线》。布尔乔亚被认为是20世纪和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此次展览囊括40余件作品,全⽅位展现了艺术家强烈的个⼈⻛格和情感,书写了她⾃传式的永恒。
也许《母亲》这件⼤型蜘蛛的雕塑可能是被⼤家了解的,但布尔乔亚,⼀个70岁才被艺术界发现的⼥性对于⼤多数⼈来讲是未知的。

"我的童年从未失去过其魔⼒、神秘及戏剧性"。
1911年,路易丝•布尔乔亚出⽣在法国巴黎,从小和⽗亲关系不太好,⺟亲去世之后和丈夫移居到了美国纽约。2010年,布尔乔亚在纽约去世。这场她不在场的展览中,研究布尔乔亚档案8年的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既作为朋友⼜作为策展⼈保证了这次⾼⽔平的展览。
展览的主题"永恒的丝线"其实是来⾃于布尔乔亚的⽇记。触发她这种永恒的,可以说是始于她⼩时候的记忆,⽽这份记忆所导致的毁灭性情感伴随了她的⼀⽣。⽗亲对布尔乔亚性别的嘲讽,家庭教师和⽗亲的性关系,⺟亲的忍受让她从⼩就深深的受到了伤害,"我的童年从未失去过其魔⼒、神秘及戏剧性",童年记忆作为布尔乔亚艺术的孵化器,在持续输送着灵感与⼒量。
此次展览中,尽管展品以各种形式出现,⽊材,⻘铜雕塑,布料织物,却都统一解读着永恒。像策展人菲利普所说,"永恒的丝线,在这⼀点上,它类似于经典精神分析中的"神经症":表⾯发⽣变化,⽽潜在机制保持不变。" ⽽"线",作为描述她作品的象征元素贯穿着她全部的创作⽣涯,更是具化了她⼈⽣最后15年来在布料和缝纫⽅⾯的创作。策展人的高度概括考虑的是如何在⼀个更加宏观的⻆度上影响观众,为他们提炼、澄清、并解读艺术家的重要性。
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展览基调 ,因为展览始于空间。
⻰美术馆⻄岸馆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为展览奠定了基调,它让布尔乔亚的作品在洞⽳般的清⽔混凝⼟空间⾥呈现出了⼀个空荡且理性的性格。如果把蜘蛛《妈妈》放在其他⻛格的展场应该会是不同氛围,这便是空间和展品成为整体之后让展览语境变的有意思的地⽅。不仅考量展品本身,也考量如何让展品属于空间。
展览并没有按创作时间来安排,反⽽是从对她影响最深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妈妈》开始叙述的。策展⼈说,《妈妈》从来没有⽐在它在⻰美术馆看起来这么合乎时宜。的确,在清⽔混凝⼟中伫⽴的近10⽶⾼的蜘蛛,配上透过馆内的⾃然光线,⼀⾯让⼈惊讶于它的尺度,但同时安全感会随着⼀步⼀步的靠近⽽产⽣。就像布尔乔亚的助⼿杰⾥·⼽罗沃伊说的"布尔乔亚在⼤型蜘蛛雕塑下⾯会感到⼀种莫名的安全感,这种受保护的感觉会让她想到⺟亲。" ⽽蜘蛛对⾯,⼀⾯被放⼤的镜⼦刚好把它照了进去,⽽试图窥探的⼈也被融⼊了进来。"⽇侵蚀了夜,还是夜侵蚀了⽇?"布尔乔亚⽤⽇记⾥的这句话寄托在了这件作品上,是她对时间的延续性和对现实感知的思考。




《细胞(⿊暗的⽇⼦)》是布尔乔亚在1991年起开始创作的⼤型环境雕塑"细胞"之⼀。在这间称为为细胞的铁笼⼦⾥放着抽象的球星雕塑,缠绕的线,被透明玻璃困住的⼩椅⼦,还有她不同时期穿的旧⾐服。这些私⼈物件让布尔乔亚产⽣恐惧,也让事物之外的观众变得压抑。空间是固定的,但周遭环境让它是⾃由的。虽然说作品名为⿊暗的⽇⼦,这座雕塑却⼈为的被放置在⼀个有⼤⾯积玻璃能随⽇光变化的区域。随着⼀天中⾃然光线从亮到暗,策展⼈试着让观众进⾏多次的感受,这种变化让观众直⾯⾃⼰的潜意识。这应该也是布尔乔亚想通过《细胞》给⼈和⾃⼰带来的思考––感受⿊暗的变化。

布尔乔亚的作品体现了艺术不会撒谎。
她的创作中,早期作品里表达的是对⽗亲的痛恨,随后蜘蛛系列是对⺟亲重新审视后的歌颂,还有一个寄托在作品中不能被忽略的是和助⼿杰⾥·⼽罗沃伊的情感。
80年代杰瑞的出现抚平了布尔乔亚的情绪,也为她带来了灵感,⽐如以杰瑞·格罗威为原形的《歇斯底⾥之弧》,无头的身体,近乎弯成环形被悬挂着。如果说前者是残酷的,那么《上午⼗点是你⾛向我的时刻》是温暖浪漫的,这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在布尔乔亚晚年,杰瑞每⽇上午⼗点来她家,这系列作品便由此而来。
早期红色代表布尔乔亚的愤怒,而晚年红⾊已是代表她好心情的颜色了。为了创作这个系列,她会先在乐谱纸上勾勒出和杰瑞的手势,再用红色⽔粉颜料填满她们的⼿,虽然是微妙的手势,却看得出其中丰富情感的交织。“10amis When You Come to Me”,布尔乔亚⽤这句虽⽣活化却带有独特情感的话表达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她不是⼀个⼥权主义者,只是在当时男性做主要⻆⾊的纽约艺术浪潮中作为罕⻅的⼥性艺术家。她强势的作品背后是她的⽆助和痛苦。⼤多雕塑作品被她悬吊起来,⽐如《歇斯底⾥之弧》、《情侣》、《亨利特》,那是她认为 "悬吊很重要,这让作品可以旋转起来,营造了⼀种⽆助感。" 路易斯的创作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从早期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和版画,到雕塑,再到后期的⽆形式。她把艺术创作看作是让⾃⼰情绪净化的⽅式,就像她说的"艺术是理智的保证"。但在作品⾯前,感受到的是她⽤艺术逃离痛苦,却⼜⽭盾的在作品中体现痛苦。她把痛苦具象化,⼜把具象⽭盾化,但始终饱含着她最真实的情感。



作为布尔乔亚在国内的⾸次⼤型回顾展, "永恒的丝线"这个概括性的切⼊点也是⽐较直接让观众去认识她了。她作品的⾼度可达性让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或悲哀遗憾,或恐惧感动,但这些解读最终也许指向每个⼈⾃⼰。艺术家的创作是私⼈的,却是⼈类共同的情感。艺术家对观众表露情绪,转化情绪,并改变情绪。
路易斯•布尔乔亚,⼀个适合⽤永恒去形容的艺术家。
SLOW
当代策展设计硕士毕业生,有博物馆情怀,喜欢逛店铺看橱窗,也贪恋老灵魂。
Instagram:curated_s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