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全球票房到2040年将初步超过美国(1)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的电影发展迅速,越来越多人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电影作为文化娱乐产业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对内对外输出文化观念的重要基地,自然备受关注。在当今中国样样要争第一的大环境下,很多国人开始幻想中国生产的电影的全球票房总额能否超过美国的,把好莱坞近百年的电影全球统治地位打破?如果能,那最快什么时候能初步实现(指的是该年国产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总额超过美国的,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美国指的是北美,包括加拿大)?
先看看具体数据:2018年,中国票房达到609.76亿人民币,其中国内厂家生产的电影票房是379亿人民币。
2018年,北美票房达到11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本土,也就是好莱坞创造的。2018年,全球票房达417亿美元。

来看看2018年排行榜前15的影片。
在全球票房排名前15的榜单中,有12部是美国生产的(包括美国和其它国家合作的),只有两部是中国生产的,一部是英国生产的,除了美国、中国、英国之外,其它世界主要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德国、法国、日本等没有一部电影进入前15,说明了美国电影占据了绝对优势。 因此中国国产电影全球票房要超过美国绝非易事,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8世界各国电影票房前10电影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电影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北美、中国和印度。北美前十的电影都是自家生产的,中国的有5部是自己生产的,印度的有9部是自家生产的。其它的国家市场比较小,而且电影票房大部分是美国的,日本的前十有6部是国外的,韩国的是7部。
印度2017年电影总产值1550多亿卢比,约合146亿人民币,21.78亿美元。2018日本的电影票房是20.4亿美元。
也就是说,印度是世界票房总额第三的国家,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未来将远远超过日本。
电影是文化娱乐产业最高等级的产品,从世界电影的发展来看,目前只剩下主要三家在角逐,原因就是这三家都拥有庞大的市场。只有足够大的市场,才能摊薄成本,集结更多的资金、人力来拍摄,而其它市场比较小的国家,如韩国、巴西、德国、英国、法国等,虽然能生产一部分电影,但实力远不如这三家的。
虽然每一部世界热门电影上映都引起广泛关注,但其实电影票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是非常小的,2018年世界电影票房是417亿美元,该年世界的经济总量是84.8万亿美元,比例只有0.049%。那我们为什么热衷讨论电影票房呢?
实际上,电影除了票房收入以外,还有其它很多收入。我搜集资料,整理一下,认为有以下3方面的收入:1,电影在电视台、网络、DVD等播放渠道上的营收;2,衍生产品上的营收,美国电影许多动画大片,特别是迪士尼和日本的动画,会制作许多动漫玩具出售;3,明星们代言、出场各种活动等收入。除此之外,还有游戏周边、植入广告等收入。 以上几项的收入也不少,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来支持,但粗略估计,全世界也有几百亿美元的收入。加上票房,全世界电影的直接产值约1000亿美元。
简单地理解,把电影看成一门生意,从事电影的各个环节的公司,从发行方到电影院,从特效公司到经纪人,都会想方设法赚钱。
除了直接收入,电影还有其它间接利益。
在小说、新闻、音乐、图画、漫画、戏剧、网络游戏、综艺节目、电视剧、工艺品等种类繁多的各种文化产品中,电影无疑是等级最高的产品。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电影、电视台综艺节目等影视节目逐渐取代以往的文字作品,产值也越来越大。
换句话说,电影是文化产品等级最高的,单个产品的投入最多、产值最高、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在技术上,电影运用了最先进最复杂的各种拍摄、特效技术,在艺术上,许多美国电影表达了极深邃的思想和内涵。
也就是说,电影在各种文化产品中,是最引人瞩目的,站在最高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电影产业发展得好,对其它文化产品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从目前的世界电影局势来看,美国电影依旧处于一家独大的绝对优势。仅好莱坞,电影票房就占世界的四分之三左右,而世界上其它两百多个国家,电影产值加起来也只有四分之一。美国电影的发达,直接带动了其它文化产品的发展,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文化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
当我们在观看美国电影时,里面的生活场景、城市建设、日常用品等方方面面会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比如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住宅,就算是普通的人家,也是住独栋别墅,里面有花园甚至一个小游泳池,普通家庭里有洗衣机、空调、液晶电视等,出门开汽车。这样就构成我们对美国的基本认识,对美国的美好生活产生向往。
美国通过电影等文化产品,向世界输出了他们的经济、文化理念,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带动了许多工业产品的销售。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德芙等都是全世界著名的品牌,饮料方面,有可口可乐、星巴克、百事可乐等品牌,日化用品方面,有舒肤佳、飘柔等品牌,服装、鞋帽上有耐克、Polo等品牌,这些日常用品的科技含量低,能够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靠的主要是营销,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目前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产品品牌虽然也有很大进展,但总体上和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好莱坞电影作为排头尖兵,一方面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带动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美国产品的品牌化,创造了巨额的利润。
美国电影同时还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向世界输出它的生活方式、理念、语言、价值观等。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了美国的软实力。
电影票房产值虽然不大,但它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电影的发展,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国民精神、加强国家团结等作用。日本、韩国、印度、尼日利亚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都大力支持电影的发展。从目前局势看,韩国、印度这些国家电影虽然有一定水平,但和美国相距甚远,而且没有挑战美国电影的实力。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中国电影曾经经历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辉煌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平均票价约为0.3元,年平均观众人次达到了73亿。1991年,观众人数达到了144亿,票房收入达到了24亿元,创下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1992年是中国电影从产业繁荣走向产业危机的转折点,这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数下降到105亿人次,下降了27%。到了1999年,观众人次不足3亿,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随后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都在8~15亿元之间徘徊。

1995年—2018年中国历年电影票房
在九十年代初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改革。
1993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此 40多年形成的独家经营、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产品分配的生产流通模式被冲破,使全行业电影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1994年1月,广电部、电影局授权中影公司每年引进10部外国分账片,中国电影得到刺激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产大片也在1995年开始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发行,并且按照大片的方式操作。
也就是说,在1995年,中国电影是由国家制作发行的,主要是在单一影厅的老式电影院放映的,票价低,一般是几毛钱。这种电影院我在读高中时去过一次,是学校组织的,在县城的老电影院看的,是一个很大的影厅,可以坐上千个人的那种,里面很脏,地上有一层垃圾,瓜子、塑料袋、纸皮什么都有。那时是放一部无聊的纪录片,根本就没什么看点。
到了1995年,中国电影改革后,改由公司制作,实行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电影院等实体单位参与,采用市场经济竞争原则,放映场所也改成多厅的新式电影院,票价也提升上百倍,一张电影票要五十甚至七八十,观影人群从普通市民、农民变成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和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