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随笔
真正、真实的想法,是蒙昧,昏暗于潜意识中,或是隐约在思想感情酝酿的底层的……一旦一个意识被点亮,为清醒的注意力所捕捉并以有组织的语言去将这一意识物质化,固定化的时候,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同时对这一原初形态的意识的真实性、真诚性、所蕴含的情感的复杂性造成形变、修饰。 ……所以很多时候,为了保证我们对于真诚的需要,我们是拒绝对自己内心的事物进行描述的……因为一旦表述就意味着表演,就意味着失去了真诚……而据我所知,人是需要真诚作为自己存在的善的确证的。 即使对于作家诗人来说,这一心理也是存在的。因为即使对于最喜欢描述自己的他们,也无法做到将自己内心中最昏暗的,柔弱的,然而也最真诚,最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部经验去用文字表演出来。如果这样做,代价是巨大的:你须为此付出虚伪的代价。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因为语言的表达,任何语言的表达同时是伪装和表演,这简直就是无法分离的天性。善于以语言去影响他人的人,往往是极善于表演的人,而那就意味着他失去了真诚的美德。 我想写作者有两种,一种是喜欢将一切都变成明亮的文字,一种是将细微的感受珍藏、隐没在昏暗的“前语言区域”,因不忍将它们以语言装扮好,推出幕布,他们很喜欢酝酿蕴藉,等到真诚的灵感到来的时候才将它们安排成语言的阵列展出。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