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音乐会曲目介绍(三之二)
权作广而告之了
时间,5月21日晚7:30pm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单:
1。舒伯特音乐的瞬间前三首
2。弗朗克,《前奏,圣咏与赋格》
3。肖邦:1)夜曲 Op.62 No.2
2) 第四叙事曲Op.52
3) 第四谐谑曲Op.54
4.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5。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我这个学期在学校选了“18世纪的卡农与赋格”一课,以补没学过复调之缺陷。根据课程要求,最后要以18世纪的风格创作4首不同类型的卡农以及一首赋格。今天要弹奏的前奏曲与赋格即为此课程的作业。其中,前奏曲是一首五度卡农。
既然以18世纪为限,那乐曲中自然不可出现19世纪或者17世纪的特征。因此,此等创作与一般意义上的作曲很不相同。一般的作曲,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而我等却只是勉力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制造“假古董”而已。其目的,在于学习18世纪的复调。顺便说一句,学习一个风格,或者一个作曲家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按照他的那一套,自己写一首。这样一来,你就能体会到他的痛快处和难处,所谓感同身受也。
然而,作为21世纪的人,平时耳濡目染惯了,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无意识地植入许多“非典型”的18世纪风格。这一弊端,几乎人人在劫难逃。因此在课上,贝多芬,舒伯特频频光顾,德彪西,科普兰,韦伯恩亦偶尔一至,巴赫有时也会去阿拉伯一日游,“从北京至莱比锡”须臾即至,只差一个升降记号(作为课上唯一的大陆人,“北京”自然是鄙人当仁不让――老师不知道鄙人是上海人,因此只能以我国首都呼之)。好在老师本人也是作曲家,深知刻舟求剑之难,因此只要大家不走得太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对于我的作品中出现的“非典型”18世纪风格,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我见你用得巧,舍不得砍,所以听之任之罢了。”
回到我写的这个三声部赋格。当初我写作的时候,我的祖母身体有些小疾,每一接到中国家人来电,或者致电家人,总是忐忑不安。然而祖母安渡难关,令我惊喜交加。此赋格即描述这一事件。赋格的主题即完整地取自我美国的电话号码,以费城区号215-开头。因此,“215-”也成了曲名。赋格的对题里,植入我祖母的名字。整个第一主题部分颇为沉重,而过渡段落的转调则表达了我内心的忐忑。而第二主题(这是一首双主题的风格)盘旋而上,呼啸而下,则表达了内心的惊喜。之后两个主题结合,凯旋般地结束全曲。
最后要提到作曲老师Richard Brodhead。此人平生最爱巴赫的g小调赋格(平均律第一册),自称头发所剩无多,是由于常年教“卡农与赋格”一课之故。然而他的思路却逐年清晰,上起课来,论证清晰到位,说话抑扬顿挫,双眼炯炯发光。总而言之,非一句“妙语连珠”所能形容。我们认为,这些特质可能遗传自他那律师父亲。课下,老师和蔼可亲,有问必答。对于我的赋格,他几乎没有改动任何细节,却两次在关键的时候提出了关键的建议。其一,刚写的时候,我计划写四声部,他却说,“我看这个曲子想变成三声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固执于四个声部,那一定是写得苦不堪言,最后即使写成,也一定是粗重不堪。其二,到了最后收尾的时候,按照惯例不该多转调,因此我苦于单调乏味。老师说了一句“多用半音”,使我如拿到了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得以放手创作。最后,整曲为此增色不少,风格上居然也偏差不大。
附: 曲目介绍发给老师后,老师的回信:
Dear Yiming: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programme notes with me, and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words about my teaching. I am happy to have been of help to you in your writing, but the achievement -- and it is a big achievement -- is yours. Bravo!
I know that your audience in Shanghai will enjoy your prelude and fugue, and, through your programme note, you have given them a personal glimpse into your work on the piece which will help them listen with greater understanding.
I am honored to be mentioned in your notes. I believe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ime I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in Chinese. Thank you!
Have a wonderful concert and a wonderful visit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t home.
Best Wishes,
Richard Brodhead
时间,5月21日晚7:30pm
地点: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单:
1。舒伯特音乐的瞬间前三首
2。弗朗克,《前奏,圣咏与赋格》
3。肖邦:1)夜曲 Op.62 No.2
2) 第四叙事曲Op.52
3) 第四谐谑曲Op.54
4.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5。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本人作曲:前奏曲与赋格《215-》
我这个学期在学校选了“18世纪的卡农与赋格”一课,以补没学过复调之缺陷。根据课程要求,最后要以18世纪的风格创作4首不同类型的卡农以及一首赋格。今天要弹奏的前奏曲与赋格即为此课程的作业。其中,前奏曲是一首五度卡农。
既然以18世纪为限,那乐曲中自然不可出现19世纪或者17世纪的特征。因此,此等创作与一般意义上的作曲很不相同。一般的作曲,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而我等却只是勉力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制造“假古董”而已。其目的,在于学习18世纪的复调。顺便说一句,学习一个风格,或者一个作曲家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按照他的那一套,自己写一首。这样一来,你就能体会到他的痛快处和难处,所谓感同身受也。
然而,作为21世纪的人,平时耳濡目染惯了,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无意识地植入许多“非典型”的18世纪风格。这一弊端,几乎人人在劫难逃。因此在课上,贝多芬,舒伯特频频光顾,德彪西,科普兰,韦伯恩亦偶尔一至,巴赫有时也会去阿拉伯一日游,“从北京至莱比锡”须臾即至,只差一个升降记号(作为课上唯一的大陆人,“北京”自然是鄙人当仁不让――老师不知道鄙人是上海人,因此只能以我国首都呼之)。好在老师本人也是作曲家,深知刻舟求剑之难,因此只要大家不走得太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对于我的作品中出现的“非典型”18世纪风格,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我见你用得巧,舍不得砍,所以听之任之罢了。”
回到我写的这个三声部赋格。当初我写作的时候,我的祖母身体有些小疾,每一接到中国家人来电,或者致电家人,总是忐忑不安。然而祖母安渡难关,令我惊喜交加。此赋格即描述这一事件。赋格的主题即完整地取自我美国的电话号码,以费城区号215-开头。因此,“215-”也成了曲名。赋格的对题里,植入我祖母的名字。整个第一主题部分颇为沉重,而过渡段落的转调则表达了我内心的忐忑。而第二主题(这是一首双主题的风格)盘旋而上,呼啸而下,则表达了内心的惊喜。之后两个主题结合,凯旋般地结束全曲。
最后要提到作曲老师Richard Brodhead。此人平生最爱巴赫的g小调赋格(平均律第一册),自称头发所剩无多,是由于常年教“卡农与赋格”一课之故。然而他的思路却逐年清晰,上起课来,论证清晰到位,说话抑扬顿挫,双眼炯炯发光。总而言之,非一句“妙语连珠”所能形容。我们认为,这些特质可能遗传自他那律师父亲。课下,老师和蔼可亲,有问必答。对于我的赋格,他几乎没有改动任何细节,却两次在关键的时候提出了关键的建议。其一,刚写的时候,我计划写四声部,他却说,“我看这个曲子想变成三声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固执于四个声部,那一定是写得苦不堪言,最后即使写成,也一定是粗重不堪。其二,到了最后收尾的时候,按照惯例不该多转调,因此我苦于单调乏味。老师说了一句“多用半音”,使我如拿到了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得以放手创作。最后,整曲为此增色不少,风格上居然也偏差不大。
附: 曲目介绍发给老师后,老师的回信:
Dear Yiming: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programme notes with me, and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words about my teaching. I am happy to have been of help to you in your writing, but the achievement -- and it is a big achievement -- is yours. Bravo!
I know that your audience in Shanghai will enjoy your prelude and fugue, and, through your programme note, you have given them a personal glimpse into your work on the piece which will help them listen with greater understanding.
I am honored to be mentioned in your notes. I believe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ime I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in Chinese. Thank you!
Have a wonderful concert and a wonderful visit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t home.
Best Wishes,
Richard Brod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