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之感-随写
很久 久到连篇闲言碎语都没发的地步了。
最近 连怎么开头都有些恍惚 害怕的事情越来越多。文字讲究很多而我始终都只是顺心写实则无需顾虑太多。
我想讲讲一本书,关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书的名字我很喜欢《一句顶一万句》。翻书之前,我以为讲得应该是些关于说话的艺术,说得多不如说得精,话多不代表理多大概类似这样的想法。因为书名,让我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句顶得过别人一万句。
翻开,才发现,原来与我想得很不是一般。我仍空洞些。
我讲得点应该是我关注的点。
首先,我现在看到的是走出延津上半部。 我挑几个我关注的点来讲些关于我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很接地气,讲得内容与生活很一般。我看了之后,很想一口气看完可是又有些舍不得。
杨百顺的父亲和老马之间的关系,生活中应该也蛮常见的吧。朋友,我当你是朋友你却并不如以为是。这里,他也有交代为什么会这样关于老马对老杨的态度,这里讲出了蛮关键的一点“讲得上讲不上话”。与谁能成为朋友,确实首先会在聊天中相互印证。我们不都喜欢有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么,这样聊起来也不会觉得无聊。遇事也想打个商量。
看了这里其实也蛮伤感的。人心难测的。有些人你把他当朋友当得知他没把你当真心朋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傻成这样了都。但是也很现实的一点在于,很多人其实也跟老杨老马一样,都是相互作用的。毕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可能还愿意捧着自己鲜红的心去被伤害不计较得与失呢。
朴实的文字却有着刺痛人心的本事。
这是一。
其二,关于县长老胡的父亲。
我这里顶顶佩服的一个长者。笔墨着重不多,却让人深感他的睿智和洞视人世的眼界。
老胡进入官场,他牵着马对坐在马上的儿子说: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为你欢呼,唯我为你流泪。还说: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他看病说的话也很有意思:看病容易,难看的是人心。 一样的病却不能配一样的药。等等诸如此类富有深意的话语。
前段时间,生病。看到一段话语,关于心。病源于心,身体上的疾病来源于内心的失落和难过。心是身体的反照,好好关爱自己的心,别让病毒和坏情绪有可乘之机。
内心的力量足以支撑自己的世界。所以,好好保护自己的心。就如同有人和我说的:雨下的久了,记得别让自己的心受到潮湿的侵害。
所以,要向阳。即使没有太阳,自己也要做自己的小太阳。温暖自己照耀别人。
其三,关于杨百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
第一份工作,跟着父亲卖豆腐。因为父亲使诈,他没有去成延津新学。后来因为此事而离家出走。
遇到之前的一个熟人,经过推荐跟着去学了杀猪。杀猪到后来,因为一些话传来传去变了味道,而离开了。
老杨对杨百顺讲话,不是很能接受。父亲和儿子之间,看不懂。
老曾刚开始没续弦的时候跟杨百顺还是很好的。有了老婆之后,终归也变了。站在杨百顺的立场而言,有些想法无可厚非。其实都没错,只是有心人传了有心话,无心人说了怨气话。
难,真难。跟人相处,真是处处要小心。免不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杨百顺走了。下一场他去了别的地方,当染坊的挑水工。处处不容易。
只是喜欢他的一点,对于人与人之间,处得不近不远。
这里谈谈老詹。
这个意大利的老人,在延津传教几十年,却只发展了8个信徒,最后死在了延津。
谈起来,着实伤感。
他坚持做到了生命的最后。他的主。
杨百顺这里,想起他的很多话。从哪里来去往哪里。
去往哪里?这个问题深刻却一直存在生活边缘里。
老詹对于杨百顺的影响很大,这在上半部的最后有笔墨渲染。
好像这个世界很薄情。真的,很薄情很寡义。
一个人死亡,真的也许只是一个人的事情罢了。
杨百顺这个人,也许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些东西。
这本书中的很多东西,关于杨百顺嫁的老婆之前与她的丈夫关于分家的事情,生活里也常有。兄弟不亲妯娌矛盾,太过于看重一些东西就显得小气了女人真复杂男人也矫情。为什么不能大家好好的和睦相处呢?非要搞得家里针尖对麦芒,不得安生才好。其实,很生活的描写。超级真实的事件描绘。
还有关于杨百顺是因为进了县长府才被他老婆挑上,原因在于想找个靠山,县长府的整理菜园的都显得金贵些。
人类的劣根性,在那个修鞋的人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及后来杨百顺离开了县长府妻子的态度。真真可笑而又现实。有句话说人之间一旦有隔阂做什么都不令人满意。 太对了说得。
杨百顺这里也是窝囊的可以。可是却发现一个普通甚至于平凡的人也做不了太牛逼的举动。不甚悲哀。
人为什么总要问东问西,看似关心实则藏了私心。
哎,喜欢说话的人突然不喜欢说话了,定然有缘由。
零零碎碎,总结不出个理儿。
只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好像有些东西该总结出来了,却真像“茶壶里煮饺子”。
只想说,看得人不甚难过。
那些会讲话的讲蛮话的得理不饶人的那些不会说话的低头不说话说一句要被反驳一百句的
那些爱说话的不爱说话的
凑成了这个热闹而又悲凉的世界。
希望一本书读完,我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