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怕太阳的文明将去往何方
《流浪地球》影评
一、这是我的初恋
《流浪地球》这则短篇是我科幻文学领域的初恋。
虽然客观来讲,这大抵要算刘慈欣所有作品中最不硬核的一部——“硬”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不够硬,庞大的行星发动机微微发力,岩浆便会从地表的大小缝隙中喷涌而出,最终地幔物质会把漂浮的地壳整个淹没,变成木卫一(艾奥)一般的炼狱——好比一个胖子踩在一小块竹筏上,无论多么小心翼翼,无论是站着上去还是躺着上去,都改变不了悲催的结局。
可以想见当时的大刘(刘慈欣)在经过一通繁复的计算后脸色并不好看,却又实在不忍放弃这个美好的创意……于是才有了这个饱含东方式旖旎想象的浪漫故事。
新千年的盛夏,我从最新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读到这个故事,震撼到无以复加。
那时的国人普遍缺乏自信,对中国科幻文学始终都是极低的评价,所有观点概括起来就是:没有好作者,没有好读者,没有好作品,没有好土壤,没有好未来。信了这些观点,便是没有读懂希望!我天生早慧,涉猎文学阅读很早,那时候虽然年幼,却已经拥有独到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观点。我认为中国的思维与文字更契合科幻文学,并坚信中国已经拥有高水平的科幻作家,未来将诞生伟大的科幻作品。
多年以后,这位我欣赏的作家,终于凭借长篇著作《三体》,在这个星球上一夜封神。
二、阳光下的阴暗
我一直认为“夸父追日”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意境最高的作品,在所有文化类别中,几乎再也找不到比“太阳”更加万能且没有瑕疵的美学符号了,我生长土地的人们便会迎着日出,唱起“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的歌谣。而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小孩对日出心怀恐惧,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害怕太阳。也就是说,在原著的世界架构中,太阳的美学意义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定,它能够解释社会的畸变——一个人一旦惧怕阳光是什么样子,一个文明一旦惧怕阳光又将是什么样子。
我提三个细思恐极的问题:为什么各国政府能够一致通过“流浪地球”计划,并为此组建世界联合政府?没有进入地下城的人们只能等死,他们是不想反抗、不敢反抗还是已经丧失反抗能力?为什么救援队的手里有枪?
无论是布尔什维克也好,民粹也好,都不约而同在政治上选择争取最大数量群体的支持,为什么?只因这个群体最易被团结、最易被煽动、最易被利用。这是否意味着群体绑架了政治,政治绑架了理智?这是否意味着“流浪地球”计划未必是最理智的计划,而“流浪地球”更有可能是被35亿人绑架的地球?
这一疑问在原著中被大刘用“生态论”巧妙规避了,却在《三体》中被主动提出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问题是避无可避的,大刘在《三体》中提出猜疑链,那么进入地下城的幸运儿和裸露地表的倒霉蛋是否构成猜疑链?
顺理成章地,你想到了什么?
三、崛起的白米饭
晨昏线后便是永夜,那是由于地球停止自转,一半的面积始终背对太阳。日升、日落我们习以为常,某一天却猛然惊醒,我们可能永失光明,我们可能永堕黑暗,逝去的一切再也无法越过黄昏与你相会。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知最长的来日都远小于“洛希极限”的距离,这是一场注定徒劳的救援。
科幻文学作为警示文学,最突出的价值便是让人珍惜当下,满怀希望。现实中,熟悉的白米饭很难崛起,只有在《流浪地球》中,一口白米饭才是赛过蚯蚓干千倍的至臻美味。
跨出那个世界,感念白米饭的价值,平凡无奇便是珍贵,至少在我的世界里,平凡的、孤独的白米饭,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