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不要代表中国人让地球去流浪
《飞驰人生》里,林臻东对张驰说,你不在的这五年,意味着科技进步了。

环境恶化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科技的进步是我们唯一可以仰仗的出路。
但是在《流浪地球》设定的2060-2070年,科技却像是唯一没有进步的东西:
一天奔袭几千公里的卡车又笨又重、男女主溜出地下城时简陋的安检还不如钉钉打卡、完全没有执行方案和自救能力的救援小分队要依靠中学生……光顾着营造末日感,却让科技感重回蒸汽机时代。

更令人费解的是意识形态倒退:姥爷(吴孟达饰)抱着刘启进入地下城时刺眼的红色横幅;地下城学校不仅不培养太空人才储备力量,反而教他们用七、八十年代的语气背诵朱自清的《春》;卡车上的交通安全提示阴阳怪调、不切实际。
这一切是为什么,是不是原著的大背景,没有交代。

人物同样交代不清。
上一秒还仰望星空、舍不得爸爸的刘启,转眼对刘培强(吴京饰)误会重重,我一脸懵逼,看到中间才知道,哦,原来是刘培强主动放弃救治刘启妈,在老婆和姥爷之间选了后者获得活下去的资格。
这样的姥爷,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姥爷,谁知竟是持有高精尖卡车驾照的老司机,也算是半个专业圈内人了吧。
男主刘启呢,口口声声“哥是天才”,全片对他如何成为天才的过程并没有多做铺垫。

不过,剧情的诸多矛盾带来的疑惑,都抵不过对流浪地球计划要表达的所谓中国太空美学或者哲学的不解。
前段时间,我把《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陆续重看了一遍,电影涉及的物理化学航空航天原理不在讨论范围内,因为不懂。
况且电影也不是纪录片。
但以上作品的逻辑自洽满分,主角的行为令人信服是基于人物成长经历所做出的决定。
同理,尽管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地球不能被推移,但科学硬伤并不构成槽点,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观里,科学家说它能流浪,它就能流浪,没毛病。
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就是好逻辑,能够引起舒适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无法接受的是逻辑硬伤。
之所以选择这种近乎愚公移山执拗的移民方式,主创人员的解释有点强行差异化的意思,不那么“硬科幻”。
南方周末刊出的访问,以及其他公号对《流浪地球》的赞美,均称,这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精神内核。

呃,咱们的科幻片和国外的相比,只是因为逃难方式的不同?
这就好像,说唱里加一段京剧,就是中国式说唱。
万物皆可京剧,京剧就是舶来品本土化的万金油。
因为对故土依恋,本可以采取快速解决100代人生存艰辛的方案,却硬要拖着地球行进2500年,宁可让全球人忍受一半白昼一半极夜,让子孙后代蜗居在地下,吃榴莲味蚯蚓干……
这个方案到底是怎么在联合政府通过的?!那些活在当下的歪果仁能答应吗?!
如果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地球也罢了,但这个满目疮痍,地表温度零下80的极寒世界,即使顺利泊入比邻星,一切恢复正常,万里冰川融化,不也是一场灭顶灾。
有人说,诺亚方舟不能体现公平,地球流浪最大程度保存了所有资源。
别忘了,地球只剩35亿人,是一半人有资格进入地下城,另一半被抛弃了。

好,当你以为电影的全局观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主角们又沉溺在小家的安危之中。
救援队要带着火石乘电梯,刘启坚持让妹妹和姥爷先上,理由是“人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运输火石不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吗?
最后人和火石一起上,不出意料绳子断了,一名队员救姥爷牺牲了,刘启没有感激,还要找队长算账。
刘启提出点燃木星的计划后,人工智能莫斯答复已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该方案,因为不可行而被否决了。
然而刘培强为了实现儿子的提法,依然说服联合政府给他一次全球广播的机会,最后也的确成功召集了各国救援队瞬间抵达,一起推动关键装置(也不纠结后面的人会不会把前面的人挤压致死了)。
如事先所说,这个方案失败了。
其实这不算Bug,为注定失败的结果付出全部努力更显悲壮。
可接下来,刘培强同志,一个有军衔的成年人,一个万里挑一的,肩负拯救人类最后火种的宇航员,用酒瓶点燃了AI,带着几千个受精卵,植物种子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备份,冲向木星……

中国父母,不仅要给孩子摘星星摘月亮,还要帮他撞木星?
这不是太空战狼,是太空马景涛吧。
好像整个空间站就他一个人有儿子似的。
好像国际法航天法一点儿用都没有似的。
没有任何应急措施可以阻止一个宇航员的失控,也不会有人对损失负责。
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有种。
被烧毁的莫斯绝望地说出了本片最佳金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据说是致敬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
并不是歧视国产片,老外也有拍砸的。
去年今日,看《科洛弗悖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勾心斗角,乱作一团,最后毁灭。
剧情硬伤气得我怒发圈。

也不因为是国产,所以对它要求低。
凭心而论,流浪地球的框架设定宏大而不失浪漫,进电影院之前我都做好了被感动得全身起鸡皮疙瘩的准备。
特效牛掰已是成功了一大半,只是看到最细腻最真实的部分被抹去,人物性格流于表面台词,节奏没踩好,为这部本可以成为不仅是中国第一,还是可以和顶级科幻电影媲美文学美感的中国科幻电影惋惜。
因为是第一,所以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吸引一线演员加盟。
甚至,演员本身对科幻片都没有概念。
吴孟达接受采访时透露,片约是公司接的,以为是《长江7号》那种科幻片,没想到拍得累哭去。
顺便排一下我心里的神仙主创阵容。
导演李安,刘启——易烊千玺,韩朵朵——张子枫,刘培强——王阳。
3年前,有位留学生把《三体》的片段拍成短片,作者说的一段话至今记得:

面对浩瀚宇宙,渺小个体也能参与其中,这是刘慈欣为我们打开的科幻世界。
征途是星辰大海,比诗和远方更能治愈苟延残喘。
最后说说导演郭帆,他除了拍过《同桌的你》,还有《李献计历险记》。
这部电影的动画版超级棒,有时空里的流浪,也有青春期的哀伤。
据说郭帆对数字不敏感,唯独对“11”情有独钟,连儿子也取名一一。
电影里那个物理天才人设的李一一对着旁边哔哔的老何说“你行你上啊”,不会是导演的OS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