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作为国产科幻电影有哪些突破?
查看话题 >《流浪地球》作为国产科幻电影有哪些突破?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何去做一个好的电影,一直都是一个很别扭的命题。电影有商业属性,还有艺术属性,有时候导演所表达的东西很深刻,观众反而不买账,电影卖不到钱,导演就被雪藏了,有时候导演太照顾观众,表达上面又有所欠缺,还被骂为烂片。这真的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姜文老师之前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观众是在成长的,你不能老是拿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他们看,终有一天他们会认识到你在拿什么糊弄他们。所以无论观众能不能看懂,保持初心,拿自己正儿八经认真做的东西给观众,现在不懂没关系,他们至少见识过了,试图去了解,去认识了,往后终有一天不就会懂了嘛。这种交流,这种沟通必然要走的路。
其实这是一篇影评,但是说实话我不知道如何下笔,前面说了一大堆废话,但是也是我一直想说的。

《流浪地球》这个片子耗时四年,之前还去工业光魔去寻求合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对科幻片这样的认识还是很令人尊重的。再后来因为知道特效细节做不了很好,所以在分镜中就将很多的特写,中近景镜头删掉了,只留下了大景来烘托末日气氛。
说句实话,这样的科幻片在国产科幻中是很少见的,但是依然只给到及格。因为毕竟科幻片还是电影,而电影是在讲故事,一个好的电影一定是刻画了鲜活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但是反观《流浪地球》,并没有做到完美。
首先从剧本节奏来看,第一幕、第二幕都没有什么要说的,但是在第二幕到第三幕的转折点,剧情显得略有拖拉,这一部分的节奏没跟上,就导致了观众的情绪跟不上,以至于出戏,这是很致命的一点。另外在对白设计上,有过多莫名其妙的废话,让观众不知所云。这也就引出了表演上的短板。一个出彩的表现,绝对是通过表演来表达情绪,来推动剧情发展,对白只是锦上添花,这一点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成说相声了。当然也不能说全片都是这样,比如第三幕刘启和父亲的对白,刘启的表演就恰到好处,那种压抑和释放做的有的放矢,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样的表演如果加上前面的铺垫,这一段的共情力完全可以MAX。但是没有,因为对于节奏,对于表演等等的细节没有控制到位,到这一部分的情绪其实是有断层的,观众会有情绪共鸣,但是共鸣不会特别高。

在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当中,在编剧中也是适用的。刻画一个角色,不仅仅是在第一个角色的外表,性格,或者第二个角色的社会关系等等来表现,最重要的是第三阶段对于角色与自我的关系表现,也就是三我理论中超我的概念,角色只有在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说遇到杀父仇人,但是他救了你一命,现在你的枪对着他的时候,这样的抉择,这样的挣扎,才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抉择吧,因为这一层面的展示,可以拉近角色与观众的心,产生所谓的情感共鸣,这是一个角色无论是表演,或者台词,或者剧情发展能带来最大的力量。
其实不管什么类型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讲好故事,塑造饱满的角色,国产电影要向前走,不是技术说了算的,而是人。因为终有一天,观众会知道,你都做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