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被飞剑穿胸的卷帘大将(1)
流沙河的沙悟净在天庭曾是玉帝的卷帘将军,名称虽然很威风,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给玉帝卷帘子的侍卫官,只能说是统治者(玉帝)的亲近、贴身、高级的侍从。后来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大多也是负责照看行李、看管马匹、守护唐僧,还是一个护卫仆从的角色,从这些我们可以说,沙僧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家佣、仆人的群体。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沙僧的能力有限,他对自己的认识也比较透彻,对前程也没有过高的企望。沙僧原本的希望只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主人,能够在别人的面前狐假虎威,也能够使自己的日子过的轻松自在。但是那样的主人并不好找,也可以说给那样的主人当下人也并不容易,所以他才会“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治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沙僧是不断学习、修炼做侍从的能力和素质,继承前人的衣钵,费尽周折,终于学有所成,被人欣赏,经人推荐成为了帝王的侍从官。后来他想起那段时候的风光,还会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将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当上帝王身边的侍从官,那就远不止是宰相门前三品官了。可以说的上是,出了皇宫大殿人人恭敬,个个奉承。那威风是沙悟净这样的侍从、仆人自己永远也得不来的,一般的官员权贵无法达到的。像沙悟净这样的侍从、仆人,他们虽然在主人家没有地位,但是在社会中借助主人的身份,自己也有地位;虽然经常要受主人的气,但是不用受生活的拮难。他们除了没有平民百姓的人身自由,其它的无论是物质生活的享用,还是精神感受的优越感都强过了穷苦大众,他满足那样的生活,也依赖那样的生活。 不想沙僧“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变得这般模样;”沙僧只是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为什么会如此的惩罚他呢?沙僧与猪八戒一样,也是在蟠桃会上,这一切都发生在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后。它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自东汉之后,社会开始处与动荡之中,也就有了‘城头变化大王旗’的现像,那些此消彼长的霸主也会带动一批又一批的像沙僧这样的人,他们追随自己主人的成功成就了自己人生最得意的时期,也会随着主人的失败变成流民。唐王朝的建立就消灭了众多的割据势力,像书中说的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这些势力的存在会产生大批的像沙僧这样的追随者和得利者,这些势力被唐王朝消灭后,也会有大量的像沙僧这样的人沦为流民。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使的沙僧这样人的如意生活就像玻璃盏一样,虽能燃起希望之火,但是易碎,稍不留心就会破碎了,自己就算是能够躲过被杀的劫难,也会跌如生活的谷底。从电视剧的宫廷戏中我们知道,对于宫中的太监来说,最不想看到的处罚,就是将他们赶出宫门,因为离了皇宫,这群人就没有生存的能力,只有死路一条,当然沙和尚不是太监;红楼梦中贾府的佣人最怕的不是挨打、受罚,而是被赶出府门,在贾府虽然受气挨打当下人,但是没有外面生活的艰难,过惯了当下人的日子,他们无法接受那种缺衣少食,四面受挤的苦难日子,有的人宁愿去死。沙和尚当然不会去死,他所生活的流沙河异常的荒凉,说明他的日子过的非常的艰难。因为他没有猪八戒在田庄务农的技能,也没有吃苦受累的精神,更没有随遇而安的心态。书中第八回沙悟净说“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在书中二十二回,沙悟净又说“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这看似矛盾的说法说明,所谓飞剑穿身,并不是说玉帝为了一个玻璃盏,一直对沙和尚念念不忘,让飞剑去伤害沙悟净以解心头之气。那是说沙僧一直不甘心过那样的苦日子,每当闲下心来,想起自己当年当差的风光,再想到自己现在生存的艰难,就会心中倍感煎熬,想要犯贱舍去现在的自由之身再做当年的奴才。或许他会一直的在怨恨自己的好运为什么像玻璃盏一样的易碎?怨恨天下大势(天命-玉帝的命令)使自己遭受这样的恶运,甚至怨恨自己当年行为的不谨慎(站错了队)···。我们或许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沙僧在流沙河的几百年里过的日子,就是他想当奴才而当不成的时候,在天庭的风光,就是他如愿当上奴才的日子。 沙僧的武器是'降魔宝杖',并不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样子,沙僧自称为'誉大',也就是他在当年给主子当差时,被人捧成了统治阶层,办事好使;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依附于统治阶层,跟真正的统治阶层有本质的差别。 唐僧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我们说在西游记中水代表了钱财,河代表了财源流通的地方,也就是财路。这流沙河是怎样的财源路呢?流沙河里流动的是沙子,也就很少有水,所以这是一个钱财匮乏的财路。流,流动;沙,微不足到,不被重视;成为流民的沙僧以沙为姓他就成了那些微不足道,不受重视群体的代表,这样的群体居无定所,长年处于流动状态;没有谋生的手段,难以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质;身无余财,生存对于他们来说总是最大的问题。流沙河是指流民聚集的地方,这样地方只会有微不足道的财物(水),更多的是不被人重视的流民(沙子)。所谓八百里流沙界,是指经过多年的社会动荡之后,出现流民的现象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孙悟空道:“···这条河若论老孙去呵,知消把腰扭一扭,就过去了;若是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对与像流沙河这样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缺衣少食处在生死边际的流民现象,社会中的权贵孙悟空,当然都可以轻松的过去,只要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或是用武力将其驱散到不引人注目的偏僻地方就可以了;平民大众猪八戒,也可以并不轻松的过去,只要顾好自己说两句同情的闲话就可以了;而唐僧作为引导社会进步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因为这些流民、难民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因素,也制约着社会进步的发展,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这一现像,他就不能引导社会的进步,更会失去人们对他的期望。孙悟空说他虽能驾筋斗云,但是托不得师父,并说对猪八戒“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们说唐僧取经是对社会进步的引导,他的引导要以能够促成社会的进步为结果,达到社会安全与国家稳定为目的,并且起到了维护统治者名声的作用,所以唐僧对与西天路上的每一处劫难的渡过,都是他所宣讲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讲经)被人们接受,从而社会得到了进步,而这些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帮不了唐僧的,他们只能协助唐僧消除西天路上妖魔代表的不良社会现象,来促进新‘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被人们的接受,达到社会的进步。如果说佛是社会进步思想的开创者,灵山是佛规划的‘理想国’,到达灵山见佛取得真经就是社会达到了社会进步规划者的理想世界,并得到了认可,所以西天取经所遇到的每一处妖魔代表的不良社会现象就必须消除,唐僧通过宣讲新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才能使社会进步。取经对与流沙河的通过也要消除社会中的流民现象,使流民们改善生活,拥戴唐僧,只有这样唐僧才是对与流沙河的通过。 孙悟空说:“···水里勾当,老孙不大熟。···若论赌手段,凭你高山云里,干甚么蹊跷异样事儿,老孙都会,只是水里的买卖,有些儿榔杭。”猪八戒道:“老猪当年总督天河,掌管了八万水兵大众,倒学得知些水性”,猪八戒水下降服不了沙僧,只好引他出水面,而沙僧见了孙悟空就躲入流沙河中,使孙悟空有力使不上。人们常说孙悟空当年,可以入东海威逼四海龙王,使其献宝,怎么会在西天路上不会水了呢?西游记中水是钱财,孙悟空进不了水是指他对其他人群财路缺少了解,不能做到对经济生活的熟悉。我们要注意到孙悟空进入东海并没有和龙王们发生打斗,他能威逼龙王们是龙王们惧怕他的权势,沙僧其实也怕孙悟空,只是孙悟空接触不到他,龙王们是富商们,他们都有固定的住所,而沙僧这些流民却是居无定所。农民猪八戒却能够经常会与流民、难民接触,比较了解他们的,同他们也有过不少的纷争,只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孙悟空(权贵)虽然可以伤害的了沙僧(难民),但是他解决不了流民存在的这种社会现像,沙僧(难民)知道官府(孙悟空)的厉害,始终处在流动中,逃避着官府的打击。面对流民孙悟空是干着急,没有办法,有力量使不上。而沙僧的难民问题,又不是猪八戒这些的普通民众所能解决的了得,因为在解决难民问题时,普通大众首先想到的是个人问题,要保障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