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隋-276窟:疏体画(文殊与维摩诘、两铺说法图)
【敦煌石窟】隋-276窟:疏体画(文殊与维摩诘、两铺说法图)
---------------------------------------------------------------------------------------------------------------------------------------
【提醒1:】本文绝大多数图都是高清超大图,点开每一张图片,可查看更清晰的大图;
(原图极大,但这里最大只能显示到宽1080像素,以后会在豆瓣小站里提供本文所有图的超大版)
【提醒2:文末附有敦煌其他窟的目录索引。】
---------------------------------------------------------------------------------------------------------------------------------------

隋代第276窟,东西进深3米,南北宽3.2米。西壁开方口龛,现存隋塑佛、比丘、菩萨各一身(上图为复制窟,窟内省略了塑像)。
此窟壁画以精美的“疏体画”【见注释】而闻名,南壁通壁画阿弥陀佛说法图,北壁通壁画弥勒菩萨说法图,西壁龛外两侧画维摩诘经变(南侧为文殊菩萨,北侧为维摩诘),东壁门两侧各画一位天王(南侧已毁)。
【注释:】
“画分疏密二体”,这是中国古代绘画上笔法的不同的两种体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曾指出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与代表画家。例如:吴道子绘画以焦墨勾线,略施淡彩,因其所用笔法洗练流畅,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与陆探微劲紧联锦的“密体”。
从整体上看,该窟人物形象写实生动,色彩淡雅线条舒朗,是莫高窟隋代出现的一种新画法,也就是画史上说的“疏体”。同时,此窟壁画以土红作底色,棕色线描,加上青、绿等色,整个调子非常统一而富丽。这也是《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所说的:“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子虔) 、郑(法士)之流是也。”说明属于中原展子虔、郑法士的“密体”画风已经传到敦煌。一般来说,敦煌276窟壁画被认为是“疏体画”的代表,其实也具有“密体画”的特点。
此窟的隋代壁画,显示了传统的民族风格,继西魏之后,进一步消化了外来因素,完全摆脱北魏的肆野风格,开始形成新的形式,开启了唐代的雍容作风。

此窟在1948年发现,因长期堙埋,壁画未变色。龛外西壁,北画维摩诘,南画文殊,各立于一株大树下,没有侍从及听众。在隋代,维摩诘经变常常被画在龛外南北两侧的小壁上方,而此窟却打破常规以大壁面来表现。

文殊像高1.40公尺,神态文雅,两手上举,侃侃而谈,与南侧的维摩,相对辩答。精神面貌特别是手的细部,表现得生动准确。

白描的例子——文殊像
白描又称白画,指描绘形象而不施色彩。在敦煌壁画中,甚少完全不加色彩的白画,但不缺少与敷彩并存的白画。从北朝到隋代都有实例,如这位文殊菩萨与同窟的维摩诘像都是白画颜面。
全画用棕色线条勾描,线描占居主要地位。线条如衣带等处有较明显的顿挫,但仍属于“密体”的细致描法。(可以说,本窟绘画大致为“疏体”,但也有“密体”的特点。)
人物面相的烘染上,与北魏的画法不同,而是集中在面颊等凸出部位的红色,向四面晕开。正是元·汤垕《画鉴》中所说的隋·展子虔的“画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的方法。
画面作为衬托的大树、远山与丛林、花草,也很值得注意。画山勾而无皴,有渲染,丛林树叶用色笔点染。

文殊菩萨身后环境,树木、山石,均描绘得比较写实,在轮廓线内,又以色彩加以晕染,以表现立体感;山上长着树木,树木的根、干、节、叶,刻画具体,这种勾描技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此件刺绣,原作品标题写为《莫高窟276窟.隋势至菩萨》,有误,应为“文殊菩萨”)


位于西壁佛龛外两侧所绘,为维摩诘经变“方便品”情节之一。
经文的本意是说维摩诘以其“方便”,“现身有疾”,藉以向问疾的人宣讲佛理,但此画却省去病榻,以山石花树为衬景,着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维摩诘头戴儒巾,着深衣长衫,微风飘拂美髯,右手执麈尾,左手作上托状,两唇微启,似欲言而又止,嘴角含笑,候立树下,双目凝视远方,与南侧的文殊遥遥相对。

维摩诘画像的前方有一方用土红色墨书写的两行文字:“戒香、定香、惠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一切众生亦如是。”
(注释:“戒、定、慧”为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法门核心,修行者依此可修成佛果。)

北朝时期,敦煌艺术中并无维摩诘造像,更没有维摩诘经变。虽然那时敦煌地区已有《维摩诘经》及义记、经疏流传,但毕竟没有形成大气候。当带有六朝清谈玄风的维摩诘经变从江南北传中原,再由中原西达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时,百多年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已经结束,隋王朝已统一中国。
隋朝对佛教“南义北禅”兼容并蓄,定慧双弘。与隋朝皇室“深有缘契”的智顗,提出研修佛法的要旨“不出止观二法”。“止”就是原来盛行于北朝的坐禅修行,而“观”则是原来风行于南朝的佛学义理。他将“止观”比喻为“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隋代名僧如慧远、智顗和吉藏等,不仅精通《维摩诘经》,更撰述了大量经疏、义记,可见隋代三十八年中维摩信仰之盛行。同时,《维摩诘经》也成为当时名画家展子虔、杨契丹的取材对象。
随着隋代对西域的经营,维摩诘经变也很快传到敦煌。莫高窟中现存十一铺隋代维摩诘经变,均绘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之后。
敦煌隋代的维摩诘经变尚属初创阶段,所含品数不多,只有《佛国品》、《方便品》、《文殊师利问疾品》、《香积佛品》和《见阿閦佛品》,且都源于中原。特别是龙门石窟,构图布局主要是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坐论道式。人物形象虽有源自东晋、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清谈名士风韵,但主要仍是继承当地敦厚朴实,儒巾大氅的传统形象,总括而言,其艺术成就较中原逊色。
隋代维摩诘经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转变。北魏晚期麦积山127窟已将维摩诘经变与西方净土变绘于一窟,及至隋代的敦煌壁画,进一步将维摩诘经变与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绘于一窟。这种趋势在唐代更加明显。








此处树木,刻画得十分写实。树枝曲折有力,树叶下垂,原本应为绿色,现多已变黑。

下图:
观音头戴宝冠,宝冠正中有一尊阿弥陀佛小像。一手持杨柳枝,一手拈净瓶。值得注意的是,此画里的观音,留有胡子(早期的观音,多为男相)。

下图:
弟子迦叶,身着田相袈裟,右手拈花,左手托钵,身形瘦削,骨骼嶙峋;身后树木崚嶒,下部生有莲荷(这些景物,映衬出迦叶的苦行僧特点)。





北壁,弥勒菩萨说法图
弥勒菩萨善跏趺坐(即倚坐)于须弥座上,双手结印说法。两旁胁侍菩萨头戴三珠冠,饰耳环,佩璎珞,站姿略弯曲,皮肤涂白粉,微加点染,各持柄香炉和莲花、净瓶供养。身后的山岩,已见石分三面,双树表现生动。



下图:
胁侍菩萨头戴三珠冠,饰耳环,佩璎珞,站姿略弯曲,皮肤涂白粉,微加点染,一手托莲花、一手提净瓶。
菩萨身后的松树,松针、树干、枯枝等描绘得具体而写实。据记载,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画松树而著名的画家,提高了画树的技法,敦煌壁画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史实。

菩萨身后(墙壁转角处),绘有峥嵘山岩,上有岩洞;山岩一侧的枯树上长出新枝。岩石通过线描勾勒,石分三面,体现出山石的质感。



此处表现法华经变·见宝塔品的内容:西壁龛顶,中央绘一大龛,二佛并坐于内,中有一座宝塔。龛内两侧立有胁侍菩萨。
龛外两侧各绘一身乌获——兽头人身,足踏花瓣状彩云,凌空飞奔。
(二佛并坐的画面局部,似乎经过后代重绘与覆盖)




赏析:反弹箜篌伎乐飞天(窟顶西北角)
飞天头束双髻,背身弹箜篌,动作很写实,亦不多见。飘带飞扬,形成大环,形象洒脱。旁有天花、祥云。



赏析:反弹琵琶伎乐飞天(窟顶西南角)
飞天裸上身,穿长裙,有胡须,发髻、长巾与四周流云均呈花瓣状;飞天背身演奏琵琶,呈坐姿飞翔。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4.敦煌隋代》(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2】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276窟-复制窟-窟内虚拟漫游(全景中国制作)
http://public.dha.ac.cn/dhclzx/
--------------------------------------------------------------------------------------------------------------------------------------
北朝各窟的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