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教程 3
三、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成人作家,这是一种由成年人所生产、所创造的文学。既由成年人所创造,就有一个成年人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也即“儿童观”。一件儿童文学作品,只有经过成年人理性判断的筛子和文化规范的味觉加以层层过滤之后,才能最终送到孩子手里。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艺术精神、儿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追求。
(一)人生派
强调为人生,主张儿童文学应能帮助儿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介质。持这种主张的作家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20年代以后以茅盾、郑振铎、谢冰心等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
“‘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
、郑振铎在923年为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所写的序言,是阐述这一流派的儿童文学主张的理论纲领。郑振铎明确宣称: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重要,儿童文学应当“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
“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融成了儿童文学社会学派的重要特色:坚持儿童文学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把人间百态引入创作视野,深刻而有力地揭示出中国社会“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茅盾语),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成了“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高尔基语)。
丛总的创作倾向来看,儿童文学社会学派的作品是写实多于幻想,思考多于笑语,凝重多于轻灵。由于强调表现社会人生,忽视了少儿作为接受主体而具有的年龄特征及审美特征,因而某些作品对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把握不准,存在着“成人化”气息。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人生派的主张,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派”可以称作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主要流派。
(二)本位派
几乎与人生派儿童文学主张出现的同时,胡适与周作人则提出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胡适的《儿童文学的价值》中这样说:儿童文学只要儿童喜欢、有兴趣、能够看就行了,“尽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过了一个时候,他们自会领悟,思想自会改变,自会进步的”。捉做人说得更为明白:“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他反对生硬地在儿童文学中对儿童灌注的教育作用与社会功利,提倡“顺应自然,助长发达”,“迎合儿童心理,供给他们文艺作品”。
游戏学派实际上是淡化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游离社会现实,回避社会问题,致使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过不良影响,但这一学派强调儿童文学应当尊重儿童个性、切合儿童精神需求的观点,对于创作实践则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三)教育派
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文学的一种普遍性功能,但侧重从教育的观点看待儿童文学,强调文学形象对小读者的教育作用,这就形成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派。持这种观点的流派在五六十年代出现,六七十年代得到大的发展,对我国当代文学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鲁兵在其《教育儿童的文学》一书中提出的“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的著名命题,可以视为这一流派的代表性纲领。
教育派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学校生活与配合各项中心的活动,“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它辅助学校教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完整的系统的教育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贺宜 语)
这一流派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义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可以对小读者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又可以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语言教育。 在强调教育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但趣味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让儿童“在欢乐中接受教育”。著名的“糖浆说”正是根据这一原则提出的重要创造方法。
这种倾向如果推向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阻碍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因为“教育第一,主题先行”,必然会忽视儿童生活、心理与接受,儿童文学的思维空间与审美空间必然会受到严重局限。因之,当改革开放的八面来风激动着8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时,“教育主义”一元独尊的地位必然首当其冲地收到了新潮美学不露声色的挑战。
(四)未来派
八九十年代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走向多元化。多元的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中,有一种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的观点,即“未来派”。这一流派强调儿童文学对于培养、塑造我们民族未来一代精神性格所负的使命。
曹文轩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1988)一书中力倡“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可视为这一流派的宣言。而汤锐在《比较儿童文学初探》(1990)一书中,也特别探讨了有关新时期儿童文学“人的主题”的问题,他们认为,塑造未来民族的性格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主题的核心”。在“人的主题”的旗帜下,“儿童的一切均指向未来,儿童的存在和意义与民族的生存和意义是融为一体的。”儿童文学作家正在从事与未来民族性格的重要对接,从事儿童文学与人类命运之间的重要对话。
儿童文学未来派的出现与张扬的命题,以及他们所强调的对儿童的尊重,就其社会效果和审美价值而言,都是不能低估的。如何正确理解、对待新时期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感、思维独创性、行动自主性,这对于培养、强化我们民族未来一代精神性格中的竞争因素、开拓能力、阳刚气质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幼儿文学
一、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的差异性
儿童文学是为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服务的文学,少年儿童是指三到十五六岁之间的孩子,这是一个在年龄阶段上跨度很大的群体,我们又可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分为幼年、童年、少年三个层次。从儿童心理学、审美教育学的科学角度考察,这三个层次的孩子无论在生理、心理、智能、性意识还是生活实践、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以及审美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幼年时期(3到6~7岁),又叫学前期(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或幼儿期(幼儿园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一)知识贫乏,经验不足。虽具有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但这种愿望与能否独立从事实践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二)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抽象概念性刚刚开始发展。言语水平低,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三)泛灵观念突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思维处于混沌状态,正由于此,他们才能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童年时期(6-7到11-12)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又称学龄初期。其特点是:
(一)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不再是游戏)。
(二)全部智力活动,如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都在逐步发展起来。
(三)大脑机能(兴奋性、抑制性、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发展迅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想象异常活跃。
(四)与此同时,理智感、道德感特别是美感都有了较快发展。产生热爱艺术作品的感情和审美创造的愿望。
少年期(11-12到15-16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是一个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其突出特点是:
(一)有广泛的兴趣,但知识尚未成熟,情绪亦不稳定
(二)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对外界反应得敏感性增强。思想处于极易波动变化的状态。
(三)生理上的性发育是少年期的重要特点,第二性征日渐明显,自我意识增强。这是幼年期与童年期不可能有的。
(四)对美的感受日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