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沙溪的温暖
来沙溪几天了,漫步、闲逛、沉思,看过了一些风景,日起又日落,都不及见过一些人。
多少个清晨,醒来,寒风凛冽,整个小镇都在沉睡中还未苏醒,独独一人前往早点铺,开始一天中最重要的能量补充时刻。手指在寒风中被冻得僵硬不可屈伸,好在早点铺子旁的走廊里,阿姨总是会生着一堆柴火,食客们来来往往,有的会小坐几分钟便又开始上路,唯独自己有时会直接围着火堆吃饭,有时吃完再过来坐十几分钟,双手悬在火焰上方,手指分开,感受僵硬感慢慢从指尖褪去,手也才开始灵活起来。似乎对柴火堆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许是来源于乡愁吧。待寒意褪去,太阳的光线再强烈一些,便一路走向河边,横穿古镇的整个主街道,感受清晨阳气初升的朝气感,清晨,这一天开始的时刻,竟是如此的喜欢。来到河边,溪流、远山、白雾和着温暖的晨光交织成一副如诗如梦的山水画,这,便是沙溪冬日的清晨,果如传说中那般静谧和悠远。沿着溪流的下游一直往下,河道越来越窄,河面闪耀着金色般耀眼的光辉,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高,觉得浑身有些发热,便开始返回。


午后,太阳正烈,不敢出门,待到黄昏,我又想着,此时的河边应是怎样的光景呢?再度寻到河边,太阳快接近山头,光线昏黄而温柔,此时的游客更多了些,也多了份熙熙攘攘的嘈杂,但是这黄昏时的群山和村庄却幽静的让人看出了神。

一个人看风景,两个人开始聊天,三个人约着一起,再多便会互倾互诉各自的故事。
河边独自散步遇见杨泉,来自沙溪本地的白族小伙。常年在外上班,春节假期回到沙溪,他说一回来人瞬间就清爽起来,城市的雾霾和喧嚣使他格外想念家乡的美,这才专门骑了摩托车来河边散散心,他的家就住在离沙溪古镇不远的小村子里。可能是对懂得欣赏美景的男生格外好感,在他的要求下,便帮他拍了几张光影很好的照片,他甚是喜欢,为表示感谢,竟邀请我到他家吃年夜饭,还邀请我明天去对面的华龙村山顶看日落,如此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又让我更是喜欢沙溪这个地方了。只不过,进一步了解后,结果让人唏嘘不已,从此再无交集。
吃完晚饭,从四方街回到青旅的路上,路过一家叫“荏染”的手作铺子,虽然不是第一次路过,但唯独这一次有想进去的念头。店面正对的是张大大的方桌,桌上了堆了一些杂物和小型缝纫机,老板娘就坐在方桌靠墙的里面,手上正在做着针线活,似乎是在缝一个小布包。刚进去不久,还在到处张望中,一位中年阿姨也进了来,看着整件屋子的手作品,满脸的诧异,不由得感慨姑娘的手艺和耐力。接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阿姨甩出一连串问题:姑娘这全都是你一个人做的?你几岁了?结婚了吗?咋还不找个对象呢?你哪的人啊?出门在外父母就放心你一个人在外面?每天坐在这不无聊吗?我真是在一旁听得都觉着尴尬了,随口一问:“阿姨您是本地人呢还是过来玩的呢?”,兀自以为阿姨如此不避讳,想必是当地人吧,原来仅仅是来自外地人的好奇心罢了。从姑娘的回答中,我也得知,她来自广州,来沙溪约3年了,没有对象,父母并不会有什么不放心她的。被阿姨这么一问,我竟也对她好奇起来,独自一人在外打拼,想必是有故事的人,便想着要聊一聊。坐在角落里,谈谈她的作品,又讲讲我此行的目的,再询问她的一些经历,竟也过去了两小时。原来啊,又是一个几年前从体质内辞职的人,一年时间的到处走走看看,来到沙溪,便留在了这里,起初也并不知道想要干什么,只是在偶然的机会体验了手工制作小物品后,才发现,诶,就这样慢慢的做一件东西的感觉还挺好,从此,便一路自学,边开店边学习手作、蓝染等,至今也有约3年时间了。其实,我在想,有些机遇并非偶然,只有在你的心绪沉淀下来以及前期某些量的积累,结合时间和环境,一切都那么刚刚好,一切就这么发生了!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喜欢和找到你想做的事情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前期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生意惨淡,到两年内交完五年的房租,这些关于现实的拷问,你都得独自承担起,或许你不得不加班加点赶工,或许过年过节为了不错过旺季人流不能回家,或许想去的地方暂时也去不了,等等,现实总是存在的,也总该是要去面对并解决的,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可是她又是那么的不肯屈于现实,不愿被现实所奴役,她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的信念。就像她说的她拒绝还价,是因为,她不想把她任何一件自己用心做出来的东西贱卖掉,你不买没关系,但是请不要跟我还价,我会觉得是对我、对我的作品的不尊重。我想这或许就是从事艺术行业者的脾性吧,竟觉得有那么些许欣慰!在谈到关于年轻人的迷茫,她说:”谁总是会迷茫,我也是从迷茫走过来的一代人,而且,你从一个迷茫期走出,找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你又会进入另一个新的迷茫期,这与你的人生阶段有关,以此往复。”是啊,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从一个迷雾又进入另一个迷雾吗,谁会在最开始就看到后方的路,看到了结局呢?关于建议,她认为:“别把一切都想得那么美好,有时候并不如你看到的那么光鲜,最重要的还是你确定你想要做什么。”
某一天的清晨,阳光温暖又热烈,背对太阳而坐,那种自后背而升的暖热感,将我包裹,太喜而不厌的冬日幸福时刻便是如此了吧。小院里,听阿辉在与一位新来的房客大姐聊天,起初并不以为意,只想好好的发会呆,隐约中听到她们在聊沙溪租房的事情,便引起我的兴趣,侧耳旁听起来。听他们聊天,起初我只是静静地旁听,有时也会插几句话,后来竟也和她们热闹地讨论起来,关于沙溪房子这个话题,我们有了下一步的计划,决定前往沙溪古镇对面一个傍山而依的小村庄去看一看,据说会有一些新移民选择在这个村落落脚,而且即刻出发。新来的房客称呼为乐乐姐,一路上,边走边聊,也算是对彼此有了简单的了解,看得出她是一个有着新思想、其貌不扬的家庭主妇,而我呢,则是一个放弃稳定工作,探寻新的生活方式的年轻小姑娘,我想,这应是给彼此留下的最初印象吧。而接下来,是一个下午的徒步、找房、拍照、闲聊,也遇到了一位来自四川的热心的客栈老板,从他那里,了解到有关沙溪的租房、教育、医疗等情况,算是对这里的生活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在这个海拔2000多米云贵高原的深处,四周群山环抱,小桥、流水、村庄与古集市,无不散发着古老而悠远的安宁祥和,多少人怀抱着诗与远方前来,又有多少人带着惆怅与失望离去,留下的并非商业博弈的胜利者,而是对这真真切切生活的热爱者和实践者。在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客栈老板以自己“背水一战”的经历告诉我们,若想要留在这里或者是任何哪里,还是应该在这个地方暂居一段时间,很多东西,时间会让我们明白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再或者是更好地计划想要的未来,一切都是急不来的。华龙村之行,关于理想,关于现实,似乎让我多了一些思考。理想是人生至要,现实遭人唾弃,可理想却万万脱离不了现实,当下到未来的路,无论是否遥不可期,也只能一步一步走过去。而就如青旅老板所践行的,这种一步一步的过程,再艰辛、潦倒,本身也就是生活啊,有时候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第二天,乐乐姐要离开沙溪前往大理,再转车至腾冲,她寻找的脚步不会停下,带着她对于新教育的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的探寻。离开之前,陪她去拜访了一个叫“印迹沙溪”的主题客栈,那里正在承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冬令营,本是想咨询“新教育”事宜,结果抱憾而归。可是,我却对乐乐姐有了新的认识,与传统的家庭主妇不同的是,她注重孩子的思想独立性,更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而非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严加管教。而我,作为一个典型的反例,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保护”,一直以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作决定的能力,一切都是被动地被告知,从而被动地接受,最终,失去自己。这样的我,看到了乐姐这样的母亲,似乎对未来看到了某些希冀。为了躲避杭州的雾霾,带着想要逃离冬日里阴冷天的心,她来到大理,亦是为寻求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吧,而这一切之上,找到更适合自己女儿学习的环境,才会是让她最终停下脚步留下来生活的真正原因。
沙溪第四天,遇见了乐姐,第五天的时候,乐姐也离开了。住在青旅就是这样,每天都有人来有人离开,有的人走的时候,你并不会有察觉,而有的人离开,竟会使你默默沉思一阵:所有的的相见恨晚,所有的欢欣热闹,在喧嚣褪去,曲终人散的时候,都会只会剩下我们自己陪伴自己,只有自己是自己永远的抚慰(忽然间想到狗会自己默默的舔舐自己伤口,有点心酸,也有点被治愈)!
住在沙溪堂口四五天了,青旅老板娘回家探亲,和老板也竟只说过几句话,似乎从一开始,和她们就有什么距离,不太容易靠近。偶然间的某个晚上,大家几个人围坐火炉,火炉边缘烘烤着地瓜、土豆和山药,大家彼此也聊聊天。青旅老板平时很少言语,不经意间,听闻他聊聊对某件事的看法,偶也谈及他的某些经历,竟会觉得这是一个如此有趣的灵魂。5年前他和老板娘相识于沙溪,便决定留在这里,花了两年的时间建造了目前这栋房子,从找房子,和农民谈,签署相关合约,到建房,再从设计,施工,硬装,软装,网络营销到正式运营,再慢慢一步步完善,这期间的每一环节都是自己亲自参与,无不令我感慨。我曾问他,在这一步步走来的路程中,遇到现实的冲击,有没有曾想过要放弃,或者让你坚持下去的信念又是什么,而他则认为,本就没什么坚持,一开始就认定了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所谓艰辛与困难,生活不应该只在享受胜利的果实,更多的都是在过程。再问到,有关我们想要过的生活和父母所希望的发生了冲突时,又该如何呢?他告诉我,其实你只要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过得好,不去啃老,父母一般还会说什么呢?我想,兴许会是这样吧。关于这是一个怎样有趣的灵魂,便是外表不修边幅,穿着破旧,有独特个性,而且能够带着一口锅,一袋米,就能在深山里露宿三天,与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讲究健康饮食,注重慢生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敢于付诸实践的人。他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路上,在东南亚,在他喜欢的地方,虽然我没有去问他旅行于他的意义是什么,可是我能感受到,不断地在路上,带给他的是:想法的更新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而很多时候,听他讲话,我会觉得似乎有点明白,似乎又不明白,但总还是很有趣有意思,就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描述一样,似是而非,却又是那么的吸引我!
在沙溪,看了风景,也遇到这么一些人,杨泉、手作老板、乐乐姐、青旅老板,还有来自广东的吃货阿豪,说话打结的阿辉,还有来自六盘水的特教老师娇姐,甚至早点铺子的老板娘,他们都有着自己各自的故事,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各自交集又独自散去,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过着自己平凡的一生,波澜不惊,却也独特只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