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模式”神话 (CLARK译)

Clark 译于2019春节前夕
前言
近期有位来自EF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叫做《The Learning Styles Myth》,发表于www.barefootTEFLteacher.com网站,作者是EF英孚教育培训与认证中心主任David Weller,曾任伦敦三一学院TESOL课程主管。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启发,恰巧回答了我关于目前教育现状的一些疑问,同时也让我对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有了一些新的不同的看法。
于是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有帮助,实乃吾幸。
注释1:学习模式 Learning Styles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
注释2: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差是指,遇到一个命题时,人们会倾向于寻找支持这个命题的证据,而忽视否定这个命题的证据。
注释3:神经迷思 Neuromyth
神经迷思是指一些与大脑有关的传言,听起来似乎是科学的解释,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
正文 (原文链接)
六年前我一直在定期举办“学习模式”理论的培训班,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它们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这一切就像个笑话,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十足的白痴。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浪费大家的时间,鼓励他们进行一系列基于一些狗屁理论的实践活动,这些理论听起来就像占星学一样“科学合理”。
承认“我错了”并自我反省的确不那么有趣,于是我做了一些研究,想搞清楚当初是怎么上了这条贼船。
六年过去了,我看到很多教师、学校和一些书籍仍然在提倡“学习模式”。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些论调,它们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们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理论。
仔细看一下。
什么是“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核心理论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类,从而判断出学生属于哪种类型的学习模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人。
学习模式有很多种,大多以感官上的判定进行划分。
例如,有一种模式被称作“视觉学习者”,这类学习者被认为在接受视觉类信息时的学习效果往往要比接受听觉类信息时的学习效果更好。这些模式中最被大家熟的就是VAK模式。VAK模式把学习者分为三类:视觉学习者(visual),听觉学习者(auditory)以及动觉学习者(kinaesthetic)。然后,教师们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符合这类学习者偏好的方式去呈现信息,以迎合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还有一些其他学习模式,比如说左脑学习VS右脑学习,整体学习VS分析学习,名称不一样,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
你知道吗,类似这样的所谓的“学习模式”居然有70种之多!
我想强调一点,从科学层面来讲,“学习模式”理论研究的是大脑如何工作,而不是研究哪些模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尽管如此,过去30年来,教学者们(原文虽然是teachers,但原谅我不能称他们为教师)还是从这些理论中进行了推断,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影响他们授课、写作以及如何推销自己的教育产品。
作为差异化教学(也就是说在同一班级里对课程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一种,这看起来(指“学习模式”)似乎并不无道理,因为学生的个体是不同的,所以很明显他们学习的方式也应当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就是要运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去学习,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对吧?
研究表明并非如此。
我们来看看科学如何解释。
尽管听起来貌似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但实际上“学习模式”这套理论在做科学检测的时候却站不住脚。John Hattie(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和Gregory C. R. Yates(南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在《Visible 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How We Learn》(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一书中提到:没有任何公认的证据能够证明:了解或判断学习者属于那种学习模式,比不了解他们的学习模式更有助于教育好他们。
话听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讲就是研究学生属于哪种学习模式没有任何卵用。
2017年,30位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联合给英国《卫报》写信,对“学习模式”理论的有效性表示严重担忧,并强烈反对使用这类说法。
此外,三一学院和剑桥大学最近将“学习模式”这一评估标准,分别从其NQF (国家资格证书框架)7级认证、DipTESOL(对外英语教学资格认证)和DELTA(剑桥成人英语语言教学文凭)中删除。这是上述两个机构对“学习模式”理论缺乏绝对证据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的所做出的回应。
或许你还能看到“学习模式”已经被列为“迷思”的一种(即所谓的神经科学“神话”),同时它也正一步步的加入其他“神话”的行列,比如说“我们只用了10%的大脑”,“某人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称作“迷思”。见注释3
“学习模式”的负面影响
最糟糕的是,使用“学习模式”理论去判断学习者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更加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最新的知识理论学习,很多善意的教学者也正在这么做。
引导教学者较少的关注那些已经有证据证明的切实可行的理论
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错误的对学习者进行分类,并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在某些领域拥有优势或劣势
容易让学习者形成固定型思维(或者叫停滞性思维),也就是说一旦学习者确信自己属于某种“学习模式”后,他将会放弃尝试其他的方法。
学校培训老师将会造成额外的开支
学校将学习方法推销给学生,但这些学习方法不一定凑效,甚至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害
剥夺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学习模式”会流行起来?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一些善意的教育者找到了一些科学证据,但是误解了事实。正如Howard-Jones在《神经科学》中所说,“这是对科学事实的统一解释”。(意思是“学习模式”这个说法只是对科学事实的统一解释,主要解释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并没有其它任何特殊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学习模式”这种说法只是把神经科学中的一个复杂概念过于简单化了,然后并不断从对这些错误的假设和误解中广泛传播开来。因此,当“学习模式”这种论调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到各种框框(比如说学生学习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等等)里,然后再为这个错误命题找到一些依据时(比如说当老师做出改变之后似乎看到了一些改善),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此传播开来。
为什么“学习模式”至今仍在流行?
这是个好问题,以下是个人拙见:
听起来很酷啊
正如Coffield在《卫报》发表的那篇关于“学习模式”的研究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低成本和易于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当然可以让教育者对自己的课堂增添更多期望,尤其是这些活动如果能被设计的很有意思的话,在学生中也会颇受欢迎。
有可能会提升教学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新老师,你的课堂缺乏多样性,那么结合“学习模式”这种理念有可能会帮助你把课堂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样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你的课堂互动中来,让学习者更加高效的学习。这种“确认偏差”会让你坚持认为,这些改变完全归功于“学习模式”。见注释2
只是销售话术而已
那些消费者容易理解并且听起来科学性很强的销售话术总是会很凑效,这更有助于相关课程、书籍、产品的销售。
理论和实践总会有延迟
任何科学研究出现新的成果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播到实践者(也就是本文提到的教学者)手里。虽然“学习模式”已经出现了几十年,我们中的有些人仍然希望它尽快消失,永不再现。
全文完
后记
“学习模式”这类说法在文章中作者称之为“迷思”,事实上本文谈到的“迷思”只是冰山一角,“迷思”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理论甚至所谓的“教育理念”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家长的钱包。你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所谓的“学科英语”、“STEAM教学”、“全脑教育”、“右脑开发”、“机器人编程”、“儿童艺术创新教育”、“创造力思维系统课程”、“美国小学”等等等等,都属于“迷思”范畴。拜托,他们只是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而已。
回想起2018年初,我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大平台,试图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一年里,即便我把这个校区带到了一次全国第一、两次全国第三,由“四星”变为了“五星”,并把我校区一名学生(也是全省唯一的一名)送入了全国DRAMA大赛30强......但是我依然解决不了“教育”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像文章中作者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我也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时至今日,我仍然在找寻解决办法。并且我始终认为,只要心中有爱,未来仍可期。
往后我也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尽可能多的翻译此类跟“教育”有关的文章同大家分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奉劝那些想靠“教育”赚快钱的“朋友们”也请再免开尊口,不要再来浪费我的时间,免得自取其辱。
呵呵